共23题,约1429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 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 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 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 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 “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 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 “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 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 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 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 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
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
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 《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
大运河进行了文化审视与反思。
C. 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相关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有助于表达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D. 材料一是访谈,主要涉及《北上》的写作缘起。材料二是书评,主要总结评价《北上》的创
作实践特色和文本意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
代性的认知。
B. 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可以搜集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在小说创作中发挥独特作用,也是审视
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
C. 当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并未融进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
运河的文化属性彰显不足。
D. 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
中作了修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毛泽东认为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民间的、外国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
B. 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C. 莫言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 鲁迅认为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做法是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 做好采访工作,需要采访者具有较强的访谈能力。袁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访谈技巧可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大运河是徐则臣创作灵感的源泉,家乡文化也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作为南充市的一员,你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天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