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20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家们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景迁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 周振鹤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只有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C. 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文学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 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求真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
  B. 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C. “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求是”是“历史学的力量”。
  D. 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 完整过程。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 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C. 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孔子写《春秋》寓褒贬于曲折的史笔之中,此为“春秋笔法”。
  4. 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5. 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并概括。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历史学的本质及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材料一强调了史学求真和客观性的关键性,指出历史再现需基于史料考订,体现科学精神。材料二则探讨了历史“真实”与主观性限制,认为历史研究更多在于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认知,通过主观认知连接过去与未来。两者皆强调历史学的基础性重要性,但材料一更注重过程的科学性,材料二则聚焦在历史认知的主观与实用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只有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分析不全面,材料一第三段“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除了包括“不强调客观性”,还包括其他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