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4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节,这张在全球早已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名片,本周又添了一个新“头衔”。随着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12月4日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世界拥抱中华文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新起点。
  春节登上“非遗”名录,可以用“实至名归”来形容。春节是一整套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合体,不仅带着满满的国粹范儿,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密码。无论是“爆竹声中一岁除”,还是“总把新桃换旧符”,都充满了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春节对于中国社会、对于全世界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很好案例。正如这次申遗文本中所强调的,“‘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围绕着春节,在过去几十年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春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具体形式。
  类似“阖家团圆”“回家过年”这样的追求,实质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坚韧、奋斗,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个人幸福之外则延伸为家和、国兴、天下太平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也是春节这一文化符号能够与世界同频共振的原因所在,与当前世界对和平、和谐的期冀是一致的,可以为解决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现实政治思维造成的诸多困境和问题提供启示。
  在被收入“非遗”名册之前,世界上已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显示了春节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非凡影响力。如今,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许多国家领导人会在春节期间拜访当地华人社区并发表祝词,彰显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重视的事实。就在去年12月,联合国也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已然不只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全球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文化符号。
  这次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它其实连接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让世界更加全面、立体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推动了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案例来塑造对中国的认知。幸运的是,这片辽阔土地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像春节这样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建立桥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值得挖掘、保护以及发扬。
  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教育传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的系统性实践经验。从深入玛雅文明到在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等,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经开展超过30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构建人类的文化交流互鉴添上浓重一笔。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代表,春节被赋予的独特意义又多了一层,这一层出发于中华文明,融合于世界文明,为中国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世界在文明多样性中找到更多的共鸣与和谐。
  (摘编自环球时报《春节被赋予的独特意义又多了一层》)
  材料二:
  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春节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独特价值,特别是春节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灯笼越多越好,锣鼓越响越好,狮子舞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一定的传播技巧,不断提升传播的境界。
  遵循周边传播的“近似原理”。周边传播理论认为,相近者相似,相似者相容。也就是说,跨国传播或跨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需要寻找相同或相似的因素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B.中国的春节集民俗文化于一体,蕴含国粹特质与民族精神,它还借传统习俗营造辞旧迎新仪式感,推动社会周期性大迁徙。   
  C.20多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大量人口庆祝,这说明中国春节文化已走出国门,不断融入世界文化版图。
  D.春节文化不只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传播中各国、各民族共享,给文化“餐桌”加菜,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光添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春节,虽然早已在全球家喻户晓,但是直到2024年12月4日,才被联合国重视和正式接受。
  B.春节申遗成功的案例启示我们,只有能进行跨文化理解交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更容易申遗成功。
  C.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所以在助力他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时,能提高其成效。
  D.如果外国人了解春节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独特价值,讲究传播技巧,就能代替我们做好春节文化传播。
  3.下列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的做法最符合材料二“近似原理”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某城市与接壤的邻国边境小城往来多,春节期间设传统美食集市,摆上饺子、春卷及邻国小吃,配双语志愿者讲解春节文化。
  B.某省文旅部门看中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高人气,派大规模舞龙舞狮团队前往宣传春节,表演融入少量西方流行乐,希望引起当地人关注。
  C.国内一文化机构赴非洲某国首都繁华区办活动,照搬国内春节庙会形式搭台唱京剧,仅改良脸谱印在T恤上,也邀请了当地艺人串场表演。
  D.东北某城市向欧洲友好城市寄冰灯,附制作工艺和“冰雪迎福”习俗的介绍,邀对方市政人员观赏,助力春节文化传播。
  4.中国人“阖家团圆”“回家过年”这样的追求,能为解决当前世界现实政治思维造成的困境提供哪些启示?(4分)
  5.近年来,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春节文化海外传播存在偏见,指责春节相关活动“喧闹”“形式大于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并从“客厅原理”角度提出利于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的恰当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色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