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42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宁波市 2024学年期末九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艺术和哲学层面,而且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也有充分体现。“虚实之美”在园林设计中具体表现为虚景与实景、物境与心境。
景物为“实”,画景为“虚”。空间界面的营造在园林建筑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了窗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通过窗框望去,即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四边均有窗,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如同一幅画,即使是同一扇窗,因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色也不尽相同,画景便更加丰富。
即景为“实”,望景为“虚”。传统园林通过创造距离和间隔的空间设计,创造出时近时远,可望而不可即的观赏体验,一方面,通过曲折路径的精细化设计,叠加建筑、墙垣、游廊等分隔元素,实现对空间的折叠,增加了空间体验的层次和距离感;另一方面,园林中门窗的框廓、亭台的栏杆、围墙的花窗等,通过对景物的距离化、间隔化创造美景。
真景为“实”,镜景为“虚”。中国古典园林中常采用“镜借”的手法:对着窗户挂一面大镜,将窗外的景致照入镜中。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将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水面作为天然的“镜”,俯借天光云影,将无边天色纳入园中,实现视觉的无限延展,水岸上的亭台草木,也与水中虚影相映成趣。园林中运用玻璃、镜子、水面等的虚影来创造虚无的幻境,与真实景物相映,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和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在形式上具有虚实之美,然而此种虚实为实体上的虚实,寄托于园林物境的心境是更深一层次的“虚”之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双重居住”的特性,除作为身体的居所,中国的古代文人和思想家将园林视作“灵魂的栖居之所”,将个人心灵、精神之主观与自然景物之客观相结合,“化景物为情思”,将精神之虚与景物之实融合,形成更高层次的虚实之美,以宇宙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心灵具象化、肉身化,其为“艺术境界”。“艺术境界”可谓映射了人类精神的高格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大自然质朴的“真”和精神灵魂潮然的“神”之间的共通。简而言之,园林的“意境”是“心”与“物”的结晶。
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通过理水呈现了水景的“形态美,色调美,光线美”等诸多特点。水流的潺潺而动也与佛教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将水赋予“宗教意义”也是其理水特色之一。佛寺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形态水加以主观营造而形成的虚实相生的艺术。
在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中“借景”是重要的景观营造手法,借景在无形中可以扩展园林边际,丰富园林景色,浙江沿海地区佛寺园林在营造水景时,多采用巧借方式,将水景“借进”园林内。借海景典型如普陀山岛上的潮音洞。潮音洞依海而建,结合了自然水景和宗教意境。潮音洞纵深险峻,洞内怪石嶙峋。此地海岸曲折萦回,洞的底部通海,在海水涨潮时,海浪涌进洞内,与石头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双重居住”的特性,一重为身体的居所, 一重为心灵精神的居所。
B.园林的“意境”是实景与虚境、形象与象征的结合,内蕴自然的“真”与精神灵魂的“神”。
C.园林造景中的“借”与“掩”的手法,可扩展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使其更具观赏性。
D.依照地势,利用筑堤、修桥、理亭、建闸、置石等方法丰富水景层次,此理水方式为“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主人借景造“情”,“情”为园林主人寄托于客观园景的主观生命,园林中的色相、秩序、节奏是其内心境界的具象化。
B.“借景”是重要的造景手法,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与设计对自然进行组织改造,使得景物空间得以扩展且具有虚实之美。
C.佛寺园林受佛教文化渲染,具有宗教意境,水流的潺动或水面的平静,只与佛教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冷泉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呈现多层次水景,将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故而被古人称赞为是灵隐寺风光之所在。
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虚实之美”无关的一项是(3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C.“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
D.“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辛弃疾)
宁波市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第2页 共8页
4.结合材料,概括园林艺术的造景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实行的悲哀
丰子恺
寒假中,诸儿齐集缘缘堂,任情游戏,笑语喧阗。堂前好像每日做喜庆事。有一儿玩得疲倦,欹藤床少息,随手翻检床边柱上日历,愀然改容叫道:“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业还未动手呢!”游戏的热度忽然为之降低。另一儿接着说:“我看还是未放假时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现在反觉得比未放时不快了。”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
我虽不是学生,并不参预他们的假期游戏,但也是这话的同情者之一人,我觉得在人的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