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2750字。
高一语文试题 2025.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苏轼阅读广泛,学识渊博,其诗词文作品涉及的百科知识极其丰富,他能广取博收,与其长期的读书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读书之法不无关联。
②第一,苏轼主张“八面受敌”读书法。此法亦曰“一意求”读书法,是他最为独特的读书方法。他指出,书富如大海,百货皆有,读者精力有限,故强调要多读几遍,每次关注一个问题,作一意求之,若欲求“治世之道”,就专心为之勿生余念;若要研究人物和制度,亦复如之。长此以往,必定学有所成。苏轼曾举读《汉书》为例,具体阐释“八面受敌”的读书技法:“吾尝读《汉书》矣,凡数过而尽之。如兵、农、礼、乐,每过皆以一意求之,久之而后贯彻。”
③第二,苏轼提倡熟读与抄读。苏轼认为阅读要读熟读破,善于思考与总结,其《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还提倡抄读法,既加深记忆,练习书法,又可利用手抄来熟读精思,将书读破、读透。 苏轼自己就是抄读的身体力行者,在黄州,以“钞《汉书》”为日课之事,尝对朱司农曰:“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经过抄读,他对《汉书》能够倒背如流。
④第三,苏轼钟情夜读与美读。就阅读时间而言,苏轼喜欢夜读,这是出于白天有公务应酬的原因,还有因夜静而无人间浮躁之故。 即使夜半醉归,他亦挑灯秉烛,展读如常,以补救白天浪费的时间。就阅读空间而言,苏轼更喜欢美读,即在幽静、诗化的环境里阅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其实也是他对阅读空间的审美追求。他曾作《梦南轩》一文,记其梦中述南轩环境曰:“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此“南轩”为苏轼兄弟早年在家读书处,苏洵名之曰“来风轩”,足见是个窗明几净、清风徐来的上好读书地。
高一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⑤读书是苏轼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其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方式。苏轼阅读范围之广博、阅读方法之独特,在两宋文人中均首屈一指,允称宋代文化与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将阅读所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由此建构出一个独特而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王友胜《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
材料二:
①毛泽东拥有渊博的学识,同时注重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能够把这两方面所学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就是把书读“活”。
②所谓读“活”,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从掌握知识到实践创造,体现了从主观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白天常有公务应酬,再加上夜静而无人间浮躁,所以苏轼更加钟情于夜读和美读。
B.读书当“联系员”,既指将书本内容和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相联系,也指和现实相联系。
C.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评论《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是离开了原书主题,借书论事。
D.苏轼和毛泽东具有渊博的学识与杰出的成就,这与其独特的读书之法有一定的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抄读并非完整地抄录原文,而是在熟读精思中越抄越少,从而将书读破、读透。
B.苏轼偏爱幽静、诗化的阅读空间,既有对阅读空间的审美追求,也体现其人格追求。
C.读书当“联系员”和当“评论员”互为一体。评论是联系的基础,联系是评论的灵魂。
D.毛泽东的读书法和《反对党八股》对“党八股”的批判,都彰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下列读书方法,与材料一“八面受敌”读书法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以一书言之,篇章字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朱熹《朱子读书法》)
B.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读书法》)
C.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朱光潜《谈读书》)
D.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5.本学期,我们共同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著作。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如何更有效地阅读《乡土中国》。(6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天净沙
陆春祥
①莫高窟的背面就是鸣沙山。抬望眼,长天碧空,一片净沙。那沙丘,形成于千万年前,风吹沙粒振动,沙土层也会共鸣,即使风停沙静,沙山也会发出丝竹管弦般的声音。
②中国沙漠多,会发出声响的沙,其实不少,我去过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响沙湾,那里的沙也以会发声而著名。只是,对鸣沙山而言,这里的响声,更具另一层的意义。 莫高窟中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