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2580字。
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艺术创制的核心法则时,早期道家在此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法则之中,最根本和最盛行的两个法则,影响古今,持续不断。其一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理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蜓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所说的车轮、器皿与居室,其构成特点乃是呈现有与无辩证关系的典范。作为一组二元对立概念,有与无也映射出老子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相比之下,老子赋予“无”以更多要义,因为他认为“无”在功用或功能方面更具决定性。有与无两者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绵延不绝。譬如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与无本是两个可分的范畴,却经由画面上的“实”(着墨部分)与“虚”(留白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虚实相生”的效应。作为一种艺术创制法则,“虚实相生”不仅应用于绘画与书法,而且应用于戏剧、建筑、园林以及诗歌。
另一艺术创制法则,源自“道法自然”的理念。此乃道家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根基,涉及道所拥有的固有属性或潜在秘密,当然也是“自然为美”的理据出处。所谓“自然”,就是性本自然、自自然然或自然而然。而“自然为美”,既是艺术创制的关键法则,也是艺术评价的标准要求。唯此,方可引致人类情感表现的真诚性、独自性。在庄子眼里,“法天贵真”,如其所述:
真者,精诫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这种自自然然的特性,发展成为艺术创制的重要法则,艺术评价的至高标准,乃至“自然为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自然然的“自然”,演化为自然的趣味,自然的真诚,自然的质朴等等。其对艺术的影响,绵延古今。譬如,诗歌所追求的自然诗境,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园林所追求的自然画境,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需要指出的是,儒道两家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据主流,其互动互补关系,贯穿后来的中华艺术史。这方面的见解如下所述:
表面上,儒道两家看似截然对立。一入世,一弃世;一乐观进取,一消极退隐。但事实上,儒道两家彼此形成互补谐和的整体……在实践中,应当如何看待儒道之间的“对立互补”呢?我的建议是:假定道家与庄子倡导“人的自然化”,礼乐传统与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这两者是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材料二:
这里涉及几对关系,值得揣摩:
一是新与故。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唤起人惊奇、陌生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回归,体验只是发现本来属于自我的东西。对于新与故这对矛盾,王夫之的话对我们颇具启发,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地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中国艺术就是以瞬间体悟永恒为根本宗旨。从体道的角度看,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无相生”和“道法自然”对后世艺术创制影响深远,这使它们成为道家在此领域最根本和最盛行的法则。
B.老子认为“有”为我们提供便利,“无”则提供实际用途,二者彼此对立,但互为因果,各自成就对方。
C.庄子通过对比真实感情和刻意表现之间的不同,得出了最真诚的表现才是最动人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结论。
D.材料二认为个体审美也具普遍性,通过个体情感,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和反映人类情感变化及自然界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内的“虚实相生”法则在中国山水画中将可分的“有”与“无”牢牢相扣。
B.依材料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主阵地的道儒两家思想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
C.材料二认为,审美意象具有瞬时性和主观性特点;它不是长久存在实体,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D.“诗可以群”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体现了艺术的“群体功能”,被中国艺术论强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新与故”论据的一项是( )
A.“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西晋•陆机《文赋》)
B.“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C.“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D.“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作为艺术生,小艺对艺术领域中的主客观关系感到茫然。请你依据两则材料,写出为她释疑的提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是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僖宗诏,统骑军数千同谋破贼,与帝①合势于中牟北邀击之,贼众大败于王满渡,多束手来降。时贼将霍存等皆匍匐于马前,悉宥而纳之。
五月甲戌②,帝与晋军振旅归汴,馆克用于上源驿。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会大雨雷电,克用因得于电光中逾垣遁去,惟杀其部下数百人而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