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200字。

  丽水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5.01)
  本试题卷共8页,四部分,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加速”,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时,留给我们的时代和生活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断加快的社会变迁速度,信息传播速度以及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怎样实现“说理”?
  在古希腊雅典,政治活动就是一个说理的过程,雅典人聚集在公共区域展开讨论,由此把差异化的意见统一成大家共同认可的真理。这种为了凝聚行动共同体而进行的指向共识的交流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我们也可以模仿造句:人是说理的动物。原初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就是这样一个说理及至说服他者的过程。这样一种说理过程有其特定的情境性,它一定发生在可以相互共情和理解的主体之间,并且一定发生在公共空间内。与之相比,现代民主制度只是有限的说理,为了效率,往往会限定说理的时间和过程,用票数来决定说理的结果。如今,加速时代通过技术媒介极大压缩了说理的过程,面对屏幕的参与者不再有面对面的情境,每一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是接收者,即时反应和情绪更多地加入其中,这样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容易被情绪的冲动影响。所以加速时代的说理往往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真理。
  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大多数时候并非要相互说服,而只是单向度的说理,自恋式的自我表达。个体在网络平台上公开自己的意见,但对倾听他人意见并不感兴趣。原本说理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对抗关系,但是加速的技术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丧失了倾听能力,这意味着“他者”被取消,对抗消失了。尽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说理,陈述真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只是在表达意见,这种单向度的表达本身无比脆弱和空洞,以至于话语可以被压缩为点赞。因此,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情形是,加速时代的有限交流被压缩为可以量化的点赞数,原先基于话语叙述和倾听理解的说理过程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点击动作,同意(点赞数)、友谊(好友数)和钦佩(粉丝数)都可以用数字来精确表达。在精确的数字面前,话语变得冗长和苍白无力,倾听他者成为难以容忍的多余环节。
  与此同时,在加速的数字化时代,随着交流情境被压缩,原本构成交流障碍的空间距离也被彻底克服和消解,个体在网络世界直接迎面冲撞。这种毫无界限的交流过程导致了公共性的说理和私人表达混为一谈。因此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被消解了,代之以情绪化的直面关系,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也不复存在。那些独自面对着电子屏幕的众多个体,他们各自分散,彼此隔绝,相互表达,却没有相互理解。
  “理”一旦被说出来,就一定有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说给特定的人听,因此在现代性语境中,我们也已广泛认同,不存在恒久普遍之理。但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数字化时代,我们又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那种具有内聚能力的公共性,可以将数字个体团结为共同体,因此我们需要“说”出这样一个能够包容多元意见并对之做出规范的“理”。
  (摘编自王俊《加速时代如何“说理”》)
  材料二
  讲理这个词是极复杂的,它既可能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我们来讲理),也可能在说明一种基本的共识、社会行为规则、价值判断(人都会讲理、应该讲理,做一个讲理的人),还可能是对某种现实状态的描述(他们在讲理)。当我们说,“这是一个讲理的人”,就是在对某人进行价值判断,或者对于他的行为方式进行某种断言。任何人直接以不讲理或者不愿讲理的方式展开行动,一定被认为是不合理,或者不合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雅典人的说理过程是说服他者的交流活动,有其特定的情境性;现代民主制度的说理则是用票数决定结果。
  B.加速时代压缩了说理的过程,参与者可以无需面对面,很容易受情绪影响,所以说理往往难以形成共同认可的真理。
  C.理是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说给特定的人听的,虽然在现代性语境中不存在恒久普遍之理,但我们依然需要讲理。
  D.讲理就是从“理”的信念出发建立共识,再将共识转为“成见”,“成见”又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中共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速的技术使参与说理的人丧失了倾听的能力,他们即使相互点赞,也未必相互理解。
  B.日常生活中不管讲不讲理,都需要承认存在一个“可讲的理”,才会使讲理成为可能。
  C.王俊认为说理需要包容多元意见,程乐松则认为讲理是动态的过程,不负责保卫秩序。
  D.讲理是以达成共识为信念的持续行动,它不保证共识的稳定,所以不能指向具体结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英国诗人弥尔顿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11年4月,广州起义之前,林觉民给已身怀六甲的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绝笔信《与妻书》,信中阐述了自己身为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理想。
  B.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此宣言证明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C.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人应当坚持正义》中,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逃跑,而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4.说理论证往往会隐藏部分前提,请任选一个观点补充两个隐含前提。(4分)
  观点 隐含前提
  ①丧失倾听能力的人不会讲理。 隐含前提1.
  隐含前提2.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隐含前提1.     
  隐含前提2.      -
  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怎样实现说理?(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规矩
  袁炳发
  旧时的哈尔滨染坊胡同,是道外区最长的胡同。胡同内除有染印厂十多家之外,还有豆芽坊、油坊、豆腐坊等作坊。
  喜贵的老爹在染坊胡同做了一辈子豆腐,临死时给喜贵留下五十块大洋的债务。
  爹告诉喜贵,这钱是给他娘治病时欠下的一定让他还给汤爷。其实不用爹嘱咐,喜贵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年要不是汤爷,他娘也不会又多活好几年。
  爹下葬入土为安后,喜贵赶紧去找汤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