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70字。
龙华区中小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说明:
1.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美学一改唐代美学顶天立地式的自我张扬与拓取境界,从自然、社会的外在形象的开掘转而进入一种生活理趣与生命情趣的内在体味。于是,在宋人的艺术表现领域,日常生活的题材以及对个体生命意趣的表现越来越明显,艺术借助闲情进入生活,人生通过艺术而雅致化,宋代美学由此呈现出了不同于往代的休闲特征。
就艺术领域而言,从北宋诗文革新开始,宋诗开始更多地表现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注重从这些生活内容中格物穷理、阐发幽微,从而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典型的如苏轼在海南写过的《谪居三适》,包括《晨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三首诗,将一种诗意的情怀赋予看似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体现了闲适自放的文人情怀。正如缪钺所说:“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此皆唐诗所罕见也。”
宋词的生活化特征更是明显,它本是“诗之余”,是娱宾遗兴的艺术形式。宋代文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市民休闲文化的繁荣,是唐宋的主要文学体裁由诗转向词的重要原因。诸如宋代城市生活、节日民俗、士人交游情趣等生活题材都由词更自由地传达出来,而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深婉的主观情感,也因词的特性而较诗更易体现。如:“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踏莎行》)词里透露出来的清新而又朦胧的人生韵味,让读者品味到了浓重的生活气息与生命脉动。
宋代绘画,无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充满了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审美趣味。人物画的主流不再是历代帝王将相、贵族侍女,而是充满了生活化场景的文人雅集、童子嬉戏、妇女纺线、货郎渔樵等。宋代山水画也把大众平民的生活融入山水之中,最具生活气息的绘画代表作要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城市生活的一角跃然纸上。两宋风俗绘画所表现的主题也不再是门阀地主和豪门贵族的生活,而是对新兴的城市平民和乡村世俗生活的着力描绘。
宋代士人普遍追寻日常生活的体验和享受,以及在享受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雅致与诗意,反映了一种新的休闲审美心态的形成,即“玩物适情”。其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宋人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了,同时也促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的文艺形式,这都对后世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多种多样的艺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宋代士大夫的休闲生活,使宋代士大夫的休闲生活在事实上处于一种为艺术所包围、所环绕的状态中,而且也直接提升了宋代士大夫休闲的文化品位,使宋代士大夫的休闲活动体现出精致优美、蕴蓄深厚而又俗中带雅、别有韵味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境界》)
材料二:
宋代美学一个新动向,就是“韵”的突出。“韵”不仅是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书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宋代,最喜欢讲“韵”的是黄山谷。他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创造了一句当时的流行语:“凡书画当观韵。”又在《题绛本法帖》中说:“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美学更注重体味生活理趣和生命情趣,相比于唐代美学中顶天立地式的自我张扬和拓取境界,发生明显转型。
B. 宋诗开始更多地表现诗人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善于将诗意情怀赋予墨纸砚茶等普通材料之上,还会多次唱和。
C. 宋代文人将艺术借助闲情进入生活,尝试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从而形成了“玩物适情”的审美心态。
D. 宋代士人对日常生活体验中的雅致与诗意的追求,与黄山谷所说的“韵”有相似之处,都是宋代美学的新风尚。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词是娱宾遗兴的文体,和宋诗一样更多表现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却更适合表达文人特有的细腻深婉的情感。
B. 材料二开门见山,通过论述《题摹燕郭尚父图》《题绛本法帖》,表现了黄山谷在品评活动中对“韵”的重点关注。
C. 黄山谷所说的“古人丰泽”,与王安石所说的“意态”有着相似的内涵,由此可见王安石的诗也是有“韵”的。
D. “黄山谷在评价苏东坡作品时也谈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苏轼作品中的“胸次”所包含的道义和圣哲之学。
3. 下列诗词最不符合材料一所说的“休闲”特征的是( )
A.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偶成》
B.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C.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 “我虽衰茶为之醉,玩古乐今人未识。”(梅尧臣《吴冲卿出古饮鼎》)
4. 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简要分析其所引内容的论证效果。
5.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内耗”、浮躁、焦虑成为许多人的日常写照。而宋代美学对我们解决内心困扰,发现生活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两篇阅读材料深入探讨了宋代美学的转型及其特点。材料一着重描述了宋代美学在生活化、艺术闲情以及休闲审美心态方面的转变,提出了“玩物适情”的新审美心态,并强调了日常生活在诗词和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材料二则聚焦于“韵”这一美学范畴,通过黄山谷的论述,阐释了“韵”在书画中的重要性及其与“胸次”的关系。两篇材料共同揭示出宋代美学的内涵和艺术追求,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从而形成了‘玩物适情’的审美心态”错误,由原文“宋代士人普遍追寻日常生活的体验和享受,以及在享受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雅致与诗意,反映了一种新的休闲审美心态的形成,即‘玩物适情’……也促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的文艺形式”可知,“玩物适情”不是由“宋代文人将艺术借助闲情进入生活,尝试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而形成的。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家去看看。”
贾老师问:“回去干什么?”
江涛说:“运涛跑了。”
听得说,贾老师缄默着,抬起头来,转着眼睛想了一下,几个手指头在桌子上敲着。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他想:也许会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接头。因为心急,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