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600字。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1月12日9:30--12:00】
  高中2024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读诗,如杜甫的《秋兴八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就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了。事实上,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正因为他的诗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杜甫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总之,我们在杜甫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知道作品中的虚构与真实,从中分出哪些是“应该有”的,哪些是“实际有”的。这个区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也并非总是有章可循的,越是有创造力的作品,就越是容易让边界模糊。我们有时会奇怪,研究《红楼梦》为什么不安心研究小说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而要去追究小说背后的真实世界,把文学研究弄得像文史研究?道理很简单,由文学的虚构世界追溯真实的世界,这是文学批评的自然倾向,那个真实的世界越模糊,我们越想追究,想追究一部伟大的作品究竟是从什么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追究到后来,讲虚构的人物总能对应到历史,而讲历史又能时时回到小说之中。也就是说,虚构和真实的界限模糊后,我们很难去准确界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
  事实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就是文本与文本的关系。“新历史主义”的代表海登。怀特认为,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是由特定的叙述方式,即我们讲述故事时谈论过去的方式所决定的,“对历史恰当的理解绝不应该视其为对过去事件准确无误的记录,历史毋宁说是一种象征结构,是膨胀了的隐喻,是把被报道的事件比作我们已经熟悉的文化中的某些形态……”。简而言之,历史本身就是按照类似文学的规则讲述的故事,文学对历史的模仿不是用语言去描述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而更像是以诗的形式去改写有关这件事情的叙述。
  理清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当我们再次面对文学作品时,要敢于突破框架的限制进行解读。而这种限制往往是受到了反映论逻辑的影响。比方我们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会觉得它确实是“五四”精神的样板,是绝对意义上的“时代的产儿”;反观《伤逝》,反映的似乎就是“五四”运动退潮期的苦闷——如果你现在写评论,还是这么写一通,那肯定不行。一则,它不过是重复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写了等于没写;二则,它没有体现文学与历史的张力,把一个现成的政治史、思想史的叙述直接拿来言说文学中的历史,方法上没有挑战性;三则,它不能激发我们以新的眼光看作品,而是把作品简化为抽象观念,没有体现“重读”的精神。知道鲁迅写《伤逝》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这不是敢于“重读”的起点,只有当强烈地意识到主人公子君与涓生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五四”话语所能解决时,“重读”才成为必要。总的来说,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与一般所谓历史潮流保持了一种不同步的呼应关系,他将历史个人化了,也个性化了,读他的作品就是要发掘这种个人化的历史,这样才能读出新意。
  (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
  材料二:
  诗词的写作目的与历史叙述是不同的,真实性往往需要服从抒情性与文学文体的惯例。由此可见,诗词中的地理位置能否视为真实的历史存在,需要置于具体的写作背景、参照其它旁证来使用。也就是说,诗词证史的地理维度,具有使用的限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一句即“环滁皆山也”,但正如郎瑛所质疑的:“滁州四望无际”,不知欧阳修何以云然?这表明,欧阳修在此地创作此诗时,并非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强调了了解诗歌历史背景对理解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B. 材料一是从内容叙述方式的角度,得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文本与文本的关系这一观点。
  C. “重读”诗歌的起点是了解其背后特定的历史事件,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发现个人化的历史。
  D. 邓广铭认为岳飞《满江红》中的贺兰山是泛指,解读时不一定非要明确其实际位置所在。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作家更倾向于书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内容,以模糊文学虚构和真实世界的界线。
  B. 材料一的作者受反映论逻辑影响,认为不应把《伤逝》主人公的困境和时代相互联系。
  C. 材料一对批评家研究小说背后的真实世界这一做法持质疑态度,认为其不属于文学研究。
  D. 从材料二可以推断,如果将诗词直接作为史料来考证历史,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 下列选项的内容,最适合放入材料二的一项是(   )
  A. 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略,即当适可而止;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肯放过,难免牵强附会。
  B. 《三余编》言:“诗家使事,不可太泥。”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
  C. 中国诗虽短,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可以纠正一件事的发生经过,也可以补充和纠正史书记载的不足。
  D. 据《玉谿生诗年谱会笺》载,王国维曾言:“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4. 文学批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文学批评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读物,作者在写作时是如何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的?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同时,诗词中的地理位置等细节需置于具体写作背景中参照旁证来使用,诗词证史具有限度。两则材料均指出,解读文学作品需敢于突破框架限制,发掘个人化的历史,以新的眼光看待作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重读’诗歌的起点是了解其背后特定的历史事件”错。结合材料一第五段“知道鲁迅写《伤逝》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这不是敢于‘重读’的起点,只有当强烈地意识到主人公子君与涓生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五四’话语所能解决时,‘重读’才成为必要”可知,“重读”的起点并非仅仅是了解其背后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深入发掘作品中个人化的历史,理解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作品的深层意义。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河上一周(节选)
  〔美〕梭罗
  ①终于,在1839年8月的最后一天,星期六,两个康科德人,我们兄弟俩,从康科德河港起航。阳光下的康科德港既供身体停泊和起航,又供灵魂归航和再出发。温暖的细雨让整个上午都模糊不清,险些耽误我们的行程,好在终于迎来一个宜人的下午,树叶青草都干了,晴朗而新鲜的大自然仿佛在酝酿更宏大的谋划。
  ②长时间的阴雨让每个毛孔都在滴汗淌水,现在终于可以前所未有地畅快呼吸。随着奋力一推,小船从岸上滑下水,在黄菖蒲和水葱的致意下,我们的船无声地顺流而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