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660字。
2024-2025学年(上)期末考试
高2026届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总分:150分
3.试卷页数:12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
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国际通行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公共图书馆在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的主导与保障责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在明确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基础上,有上下贯通、全面覆盖、执行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谋定而动、慎始善终提供了坚强保证。
建设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不是个别图书馆或个别地区的一流,而是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李国新《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
材料二: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就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大批的现代图书馆涌现,其中一些造型独特、内饰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许多游客旅游必去景点。2017年对外开放的天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方面的制度和体制优势是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 我国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问题,但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复杂性,在一些偏远地区可能存在部分难以短期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C. 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建设只要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就能有所作为,并使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D. 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而且可以嵌入所有旅游景区,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庆市图书馆独具重庆文化特色的“重图讲座”几乎场场爆满,为市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力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B. 坐落于重庆市鸿恩寺森林公园内的江北鸿恩寺图书馆,提供数千册图书供市民和游客在店内免费阅读,木质书架与窗外的梅花相互衬托,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
C.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放的阅览室里,上下数层的座位上坐满了读书的人,其中不乏拾荒的读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表现。
D.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9个、文化馆350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2万个、农家书屋57.8万个,这充分表明我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较为均衡。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话题,依次从总体战略、文化需求、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四方面进行论述。
B. 材料二先介绍我国图书馆的多种创新形式,然后引出文旅深度融合的相关话题加以论证。
C. 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材料一在论证中强调中国特色,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
D.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是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是举例论证,在文章结构上,二者的形式不同。
4. 结合材料一,简析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概括性。
5. 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并指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展开,材料一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结合,突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均衡发展;材料二则聚焦文旅融合,展示图书馆在旅游、研学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材料一为宏观战略指导,材料二为具体实践探索,共同描绘了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发展蓝图,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充分不必要条件”说法有误。由材料一“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谋定而动、慎始善终提供了坚强保证”可知,我国的制度和体制优势是建设一流体系的重要保障,但仅靠这些优势并不足以必然建成世界一流体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 是“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其关系为“只有……才……”。
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错误,范围扩大。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图书馆都可成为独立存在的旅游景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