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190字。

  德阳市高中2023级第三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要素,称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其中“天人合一”与“自强不息”两点特别值得关注。“天人合一”是中国宇宙观的表述,与“自强不息”合并构成的意思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主体性是顺天道而立的,是其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②在“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中,人的内涵是确定无疑的,而天作为与人的对应物,只能是在人之外的一切存在(首先是自然存在),指宇宙空间,包括了整个天地、由于天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使得“天”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指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看上去,“天人合一”是将人与天并列,但实际上还是有主从关系的,揭示出“人”这个文化主体是不能肆意而行的。
  ③活生生的个人在一生中总是要面对“天”这个存在。由于个体人在规模上永远小于广大的空间存在,因而“天”对人而言是最高的存在物,“天人合一”并不是字面上的并列关系,人要服从于天,这就把整个宇宙看作人这个特殊生命体的有机活动舞台,人的生命表现、人的价值本源,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生生不息地进行文化与文明的创造。
  ④如此,人必须顺应天意,即自然性的客观规律,其行为才是正确的。“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汉书??礼乐志》),否则,“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尚书??汤诰》)。司马迁撰《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就是强调人的历史行为与客观存在趋势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在讨论顺承天意时,并非只是表达人的被动性,而是将“天人合一”引申为人的主动性,那就是《周易??象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著名命题。《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两家都以《周易》为基础去构建自己的体系,因而,一句“自强不息”,既是中国人个体的奋斗精神之自勉,也是整个民族面对外部世界压力的自我激励。君子的自强不息为什么要与天意对应?因为天意自身也是如此,以“健”而运行。这并非主观臆测,而是建立在自然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上,那就是阴阳之运行。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就是把整个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归为阴阳对立统一,又从这种对立统一中悟出天道、天理,以此构成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因此,万物负阴抱阳、二气感应,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这就是所谓“天行健”之本义。一个静止不动的世界不会产生生命,更谈不上矫健有力的运行态势。由此,自强不息必定包含主体的自我反思、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
  ⑤习近平指出:“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强不息精神作为中华主体精神,亦不断为中国历史所证实。一部中国历史,历经种种内忧外患,总能由乱而治,由分而合,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大方向始终未变,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文化主体精神。
  ⑥《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了真正的“强”,在于主体内心世界的不断创新超越。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显示出先民内心世界的自强精神,以自我内心的不屈之精神力量去对抗命运。这种精神力量,不仅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化体现。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节选自《中国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有删改)
  材料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核,是中华文明永葆活力的精神支点。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争先、锐意进取的不懈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强不息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民族品格,培植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自立的深厚文化根基。
  ②一方面,主体意识的觉醒夯筑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逐渐从“天命”中解放出来,进而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观念蕴含着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肯定,以及对自身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信心,催生了独立的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思想
  (节选自《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自立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天人合一”命题中,“人”的含义是明确的,而“天”是代表人以外的所有存在。
  B. “天人合一”看似将人与天平等对待,实则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表明人不要任意妄为。
  C. 中国文化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源于阴阳对立统一,“天行健”展现了这一充满活力的过程。
  D. 中华文明始终朝着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大方向发展,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文化主体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相同。
  B. 作者认为《周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两家皆以此为起点发展其理论体系。
  C.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从“天命”中解放出来,带来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生产力的发展。
  D.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上古神话展现了先民自强不息、对抗命运的精神和态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B.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 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 郑板桥《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 两则材料均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简要概括其论证效果。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剖析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自强不息”观念,强调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和哲学思想,作者展示了这些理念作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保持独立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这种解读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与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实则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表明人不要任意妄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看上去,‘天人合一’是将人与天并列,但实际上还是有主从关系的,揭示出‘人’这个文化主体是不能肆意而行的”可知,是强调了“天”的主导地位,表明人不要任意妄为。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成岗同志,从今天起,你是《挺进报》的工作人员了。你负责印刷,每一期印好的《挺进报》,由我负责处理……”江姐不慌不忙地说着。
  “你一定要严格地遵守秘密工作原则,尽量减少和朋友们的来往,停止一切群众工作。否则,不仅你会遭到危险,而且还会给党带来重大的损失!”停了一下,江姐又进一步说:“今后,有些朋友,也许会因为你不参加社会活动而发生误解,但我相信,为了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