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91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为了更有效地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差序格局”的概念必须放在中西方对比的框架下才能呈现其全部意义。
无论团体格局还是差序格局,其中心点都是社会结构,费孝通称之为“社会结构的格局”。然而,当代的学术话语逐渐地将差序格局概念从社会结构的层次置换到人际关系的层次。但是,人际关系的结构仅仅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部分而已。在人际关系结构的层次上,与乡土中国的关系网相对应的是西欧北美社会中的个人网络或社会网络,而不是费孝通所概述的团体格局。显而易见,在这种错位的话语中,“差序格局”的丰富内涵的某些部分便失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由于将比喻当成定义,绝大多数学者在讨论差序格局时都强调远近亲疏和以己为中心划圈子这两个特点。而这又恰恰是关系网的特点。于是,差序格局等于关系网的公式得以成立。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如果停留在这个比喻所造成的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推而论之,处于网内的人亦是相互平等的,惟一的差别是与处于中心的“己”或“自我”在远近亲疏、感情厚薄、利益多寡之间的差异。这显然是指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读费孝通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在这个结构里,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研究中使用了西方人类学的比较法,以对比来凸显中西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不同特点。
B.当代学术话语将差序格局的概念从社会结构格局窄化为人际关系结构,曲解了费孝通的本意。
C.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立场存在局限性,所以并不合理。
D.孔子的“君子不器”与西方社会学中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概念,不过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但“序”的等级差别与“差”的远近亲疏几乎同等重要。
B.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时容易被否定和压制,但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眼光来看,以比喻说明概念是一种学术贡献。
C.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儒家核心概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
D.逻辑实证主义下,概念必须精确、严密,但这也导致其失去了内涵的丰富性,比如帕森斯的“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就是如此。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请结合两则材料,对“差序格局”定义的争论焦点及观点差异原因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城堡
何其芳
在我关于乡土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我们的坐宅,而是站在我们坐宅的门外便可以望见的一个突起在丛林间的石筑城堡。它本来蹲踞在一座小山上,或者说一片大的岩石上,但远远看去,竟像是那蓊郁的林木的苍翠把它高高举到天空中了。
像一座方形的灰白色的楼阁矗立在天空中,但这是它的侧面,它的身体实际是狭小而长的。在它下方几百步之外,在那岩边,有一条山下的石板路可以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