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350字。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南通市通州区高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建筑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与认知水平,深受艺术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浈看来,科技与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一刚一柔”的两个属性:技术是建筑的明线,文化则可理解为建筑的暗线:两条线并举交织,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有一定差异的建筑风格。
土和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核心材料,在中国传统营造技术和建筑文化遗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木”也被用来泛指建筑工程。
生土,是指未经焙烧、仅做简单加工的原状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应用分布最广泛的传统营造材料之一。从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以土为材料营造建筑,当今的窑洞就是典型的生土建筑。木材绝对是传统营造的主流材料,也成就和凝结了中国古代木构营造技艺的高度和智慧,应县木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既可以单独用土或木做结构,也可以是土木混合结构。“中国的传统民居如土楼,是典型的土木混合结构。土楼本身的建筑形制比较特殊,是由一米多厚的夯土外墙和内部木构架相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特定环境下,古人能把土和木这两种最常见的营造材料结合利用,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李浈说。
对营造材料的运用也和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李浈以大跨度结构举例,今天我们大多采用钢网架结构等来完成大跨度建筑的营造,但在古代,人们通过积累的经验改进技术,仅用木结构就已经实现了大跨度的桥梁建造。
“木结构建筑中主流的梁柱结构,就是由跨距较小的梁、柱为主要的传力体系构造,它受到了材料长度本身的限制。跨度再大光靠柱梁体系就不行了,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编木为拱的技术。”李浈解释,编木拱桥是一种十分奇特和罕见的桥梁形式,运用这种技术能够加工出更大跨度的结构体系。这种编木拱桥就像用竹条编箩筐一样,是不用砖石仅用木材“编织”而成的桥。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河上的那座规模宏大的虹桥正是编木拱桥。这种桥梁和技术迄今还在浙西、闽东以及贵州等地的山区中大量使用。
“无论是对营造材料的利用,还是对结构手法的使用,这些技术的成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匹配。高超的营造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最简单的技术和材料开始,最后才形成了结构复杂、功能完备、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古代建筑营造技术。”李浈认为。
中国古代有关营造技术的典籍流传至今者甚少,最为著名的两部分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这两部书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
位于河南少林寺的木构建筑初祖庵大殿,其建造结构和技术细节等与《营造法式》的记录较为一致,而故宫中多数木构的构造特征则与《工程做法》基本接近。在李浈看来,记载中国古代营造技术的典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一张重要名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宋代建筑都是受到《营造法式》的影响,清代建筑都是受到《工程做法》的影响。”李浈解释,因为当时社会交通水平和传播手段的限制,这两本所谓的官方建筑标准并不能真正做到全国统一推行,因而各地建筑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乡土特色。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将自然洞穴作为容身之所。最初人们开始在黄土崖上人工挖几孔窑洞,居住的过程中又发现窑洞面容易毁坏、耐久性差,就用石头或砖块等垒砌成窑脸进行保护或加固。当古人掌握了拱券结构的原理后,又利用发券技术和覆土来建造独立于地面的窑洞,称之为锢窑,现在山西、陕北一带还在使用这种建筑形式。
李浈介绍,中国有六大窑洞区,根据地域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河南一带因古代中原战乱频繁,因此靠崖式窑洞较多,“一门一窗一气孔”,内部相对封闭:而陕北地区的窑洞特点则是采光好,内部通风和纳光能力强。
“再比如夯土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当时已广泛使用版筑技术,把生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一堵一堵夯实成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一定的风格差别,源于不断发展的建筑科技与文化的共同作用。
B.生土和木材是传统建筑营造的主流核心材料,窑洞和应县木塔是典型的土木建筑。
C.土楼利用土木这两种常见的材料营造,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体现了巧匠的智慧。
D.编木拱桥技术突破梁柱结构的局限,可造大跨度桥梁,在当今某些地区仍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过去逐渐形成了高超的营造技术,这样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还会得到发展。
B.现代工匠如果不参考《营造法式》《工程做法》两部著作,修建仿古建筑就不能成功。
C.河南靠崖式窑洞如能借鉴陕北窑洞建造技术进行改良,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D.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与乡土建筑联系紧密,民间营造技艺有着更为丰富的营造智慧。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智慧”的一项是( )
A.我国首次使用盾构机在长江重庆段的地下修高铁过江隧道,采用多项先进技术,保证了施工进度。
B.在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利用传统吊脚楼的“吊脚”架空建造方式。
C.我国古代的陶瓦并不是直接做成半圆形的,制瓦是先将黏土烧制成筒状,再从中间沿着预切槽分成两半。
D.浙江泰顺的木拱桥上有屋顶似的廊桥,沉重的廊桥可以让木桥稳固,免受日晒雨淋,还可供路人休憩。
4.梁思成将《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称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法课本”的理解。
5.中国古代建筑留下哪些值得重视的营造智慧?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剑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