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7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间”作为文学或美学概念,虽然提出得较晚,但其实在概念提出之前,小说一直是民间性的存在。
  从史学家对小说的分类,可以看出其民间意味,历代的“艺文志”中,中国古代小说都堪称身份低贱、卑微,不折不扣源自世俗社会,并倾情于世俗社会,作用于世俗社会。战国秦汉间的“小说”,可理解为“说中之小者”。既然将小说称为“说”,又冠以“小”字去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小说的不入流。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幾认为,“‘小说’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真伪混杂,泾渭不辨”。在他眼中,小说只能是“正史的参数和补充”,这一看法影响久远,一直到“五四”新文学革命,这一观念仍然难以破除。
  从小说的作者和他们的创作上,亦能见出它显著的民间属性,最早的小说者为巫师、方士,这些人,在当时是地位低下的知识掌握者。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漫长的时期内,小说作家主体是史官,如干宝,他们虽然是以史家之心态去收集整理小说,但从他们现有的文本中亦可发现,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夹杂其间,以及为“自神其教”而创作的大量志怪,而这些“自神其教”的故事,大多又直接来自民间。唐传奇的作者,均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传奇甚至被称为“进士文学”,但这个时期,在不少文人身上还是具有相当明显的民间的意识。如《张嵩》中,张嵩的母亲死了,张嵩自造棺椁,“身自负上母棺,已(以)力擎于车上推之,遣妻牵挽而向墓所。”这只有沉在底层,生活在民间的作家,才能将这种底层的艰辛和不易写得如此感人。
  鲁迅先生认为到了宋代,在小说创作上,“士大夫实在并没有什么贡献”。宋元的话本小说直接来源于民间,虽然此后有文人的参与和改写,但它本质上是民间的。可以说,《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的素材均来自民间。宋元以后典型的如《聊斋志异》,其中有出处、来自民间的故事就有130多篇。明朝的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无不是民间艺人改造历史故事,在民间以“说话”、戏曲等形式流传数百年,后经过文人改写、汇聚成为经典之作的。
  民间对小说的认同、阅读,同样构成了小说民间性的一个基础。宋元以后,白话小说的受众面开始扩大,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争相阅读小说。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的“引子”里,高呼:“这几百年来,中国社会销行最广、势力最大的书籍,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程、朱语录,也不是韩、柳文章,乃是‘言之不文,行之最远’的白话小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间对小说的追捧和认同,而这个认同,是小说发展的动力源泉。
  (摘编自周明全《中国小说的民间属性》)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乡村民间似乎一直未能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化与美学形态,而仅仅是表现出了较明显的“民间性”倾向,这同“农村题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秦汉间的小说可理解为“说中之小者”,意味着它的不入流,体现了其民间意味。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作家为了“自神其教”,创作了大量来自民间的志怪故事。
  C.唐代的刘知幾认为小说只能是“正史的参数和补充”,这一观念直到“五四”新文学革命仍难以破除影响。
  D.宋元的话本小说以及此后的许多经典小说,大都是由文人对民间素材改写、汇聚而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沉在底层,生活在民间,就能写出具有明显民间意识的感人作品。
  B.几百年来,白话小说已取代了传统经典的地位,成为销行最广、势力最大的书籍。
  C.真正的乡村民间叙事是原生的,需抓住纯粹的没有经过“修改”的民间文化因素神髓。
  D.“乡村民间”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看农民”,20世纪的中国小说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部分含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泾渭不辨,指好坏不分,是非不明;这里指小说道听途说,真假难辨。
  B.进士文学,这里强调唐传奇的作者均为文人士大夫,文化水平和身份相对较高。
  C.言之不文,化用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小说语言的通俗性。
  D.文人趣味,指文人阶层具有的精神旨趣,这里强调其作品的虚幻和不切实际。
  4.材料二认为,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对乡土农村社会的描写,不能看作是真正的“乡村的民间”。请以《阿Q正传》和《边城》为例,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一部小说、可以在作者、题材、读者三个层面上与“民间”发生关联。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喜神
  汪曾祺
  喜神即画像,这大概是宋朝人的说法。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读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凡百图,图后五言绝一首,题曰‘喜神’,盖宋时俗语,以写像为喜神也。”钱说未必准确。喜神我们那里现在还有这说法。伯仁画梅,只是取其神韵,“喜神”是诗意化了的说法,是从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没有听说过称花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