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50字。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实验上小荷初露。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田来开发。
AI能创作小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
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AI写作更加蓬勃活跃的原因。
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在小说的人工智能写作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从人工智能与文学领域的交叉实践可知,积极推动实践文学发生变化的人往往是具有科研属性的人员。因为文学较为特殊的属性,并不直接带来迅速的突感反馈,因此写作小程序或者应用程序很难出现高度普及的情况。而且,对于基本框架设计,对于语感声口等独特性的期待,对于逻辑和叙述节奏把控的要求等因素,都说明文学创作必须由更专业的写作者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作品。
(摘编自邱华栋《AI的创造力来源》)
材料二:
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表明,目前诗歌AI写作较为活跃的原因,是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且对其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读者的参与和二次创作。
B.从材料二可知,据慕明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
C.从材料二可知,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一些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那些无限性、非理性和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
D.从材料二可知,建立文学大语言系统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基础,完成后将极大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加快AI创作的发展速度。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人工智能写作小说的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工智能的数据库足够丰富,对话机制足够成熟,人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
B.人工智能也许能模仿、创造出一个个故事,但它永远不会解码该故事背后所饱含的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心灵感受。
C.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尽管面临挑战,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方式,其促使人类反思文学在科技时代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D.文学与科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精神层面拥有独特价值。作家依靠文学展现个人思考深度,洞察社会伦理风貌。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在人工智能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超110万字的《天命使徒》采用“国内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人工后期润色”的方式完成,一个勤奋的作家写成该篇幅小说需一年,而人工智能仅需一个半月。
B.AI小说《机忆之地》创作过程中,人类创作者将元宇宙等科幻元素与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相融合,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
C.林悠然以宇宙、星河为背景,构想出人类、AI与宇宙共存共生的宏大叙事,通过输入关键词、主题等内容,激发AI的创作潜能,与其共同完成了《梦回星河》。
D.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理解、把握《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风和语言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续写了后四十回的内容。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5.科技时代,文学具有哪些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价值?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被捕
老舍
开门的是钱先生,像刚睡醒的样子,脚上趿着布鞋,左手在扣着大衫的纽子。头一眼,他看见了冠晓荷,冠晓荷忙把眼皮垂下去。第二眼,他看到白巡长,白巡长把头扭过去。第三眼,他看到冠晓荷向身后的敌兵轻轻点了点头。他马上想到两件事:不是王排长出了毛病,便是仲石的事泄露了。极快地,他想清楚是后者,因为眼前是冠晓荷——他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