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80字。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的诞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标志着话剧这一舶来艺术在中国有了民族品牌。历经岁月淘洗,《雷雨》依旧有着蓬勃生命力。
  《雷雨》透过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人性与社会有着深刻思考。其现实主义精神及内蕴丰富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剧本文本不朽的艺术生命。
  《雷雨》出现前,国内话剧主要依靠翻译外国剧本,没有形成民族的、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家世显赫,他深刻感受到:“我亲自经历的那么多令人愤懑的坏人坏事,都使我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我写《雷雨》时,已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会是不会长久的。”基于对生活、对周围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真切所感,曹禺创作出了《雷雨》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对于剧中所塑造的八个人物,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他认为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他没有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去审视,没有以鄙夷眼光全盘否定她、批判她,而是以在当时颇有胆识的现代眼光观照可怜的蘩漪。但是,早期人们对《雷雨》剧中人的认知受多方面影响,有局限性,简单地将他们划分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对此,曹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雷雨》中的人物体现了复杂的人性,到今天他们的命运依然引人怜悯,留给了世人无限的解读空间。
  如果说早期观众是对《雷雨》的故事感到新奇,被剧中人的命运打动,或是着迷于演员的精湛表演,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雷雨》这个熟悉的故事该怎么讲,成了一个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导演王晓鹰大胆地排演了一版《雷雨》,为了突出诗意色彩,原作中鲁大海这个角色被删去,矿上罢工的事件也被完全剔除。王晓鹰认为一部久演不衰的名著,其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表现在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发掘出新内涵,能与新一代观众产生新共鸣,并在舞台艺术上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新手法。这次改编引发了不小争论,但为《雷雨》的创新助推了一把,且获得了曹禺的肯定:“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很有启发性,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进入新时代,超越《雷雨》原剧的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现代舞剧《雷和雨》淡化了传统叙事手法,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双人舞甚至独白来体现角色心境。其导演王玫对蘩漪有着独特的感触,她极具人文关怀地从女性视角出发,解析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新颖的肢体语言表现女性灵魂的痛苦与挣扎,贴合了曹禺对蘩漪的“怜悯”之情,完成了演绎经典之作的艺术探索,《雷雨》在新时代所折射出的人文价值也被观众重新审视。濮存昕导演的新版《雷雨》邀请了舞蹈家沈培艺来给演员们编排舞蹈动作,通过一段肢体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了对观众感官和心灵的冲击力。此外,年轻侍萍形象首次出现在舞台上,周萍当着观众开枪自杀,触电的情节发生在台前,尾声时四凤、周萍、周冲三个死去的年轻人站起来,转身,撑起油纸伞拥着三位老人走向远方……这些二次创作的细节在舞台上激发了悲伤、诗意的审美想象。
  经典的传承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80年代始,主创人员在排演《雷雨》时力求在剧本的时代气息、人物性格、主题上下功夫,但总体还是将《雷雨》表现为“社会问题剧”。曹禺曾说:“《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是反映人性的一首戏剧诗。”当人们重新认识到曹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写人时,《雷雨》的创作开始投向“对人性不懈探寻”这一更广阔的主题。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反复重排与解读,《雷雨》的创作不断向剧本文本的主题贴近。
  前几年,曾有观众在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这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其实,《雷雨》的笑场过去就一直存在,其中一些是设计出来的效果,也有一些是因为表演、节奏没有及时根据时代审美作出调整。笑场还与现代人对《雷雨》的深刻性,对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有关,这也说明经典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将全新的理解和表达传递出来,再进行创造性转化。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天,观演双方都可以正确地面对、理解笑场的现象。主创人员不再感到困惑、生气,观众也不会因此而“弃剧”。正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在观和演的不断磨合下,经典作品才得以磨砺,进而迸发出了恒久的光芒。
  需要注意的是,主创人员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同时需要把握分寸。当今,一些演出走捷径、求“出圈”,邀请明星短暂出演,只为博取一时流量,不能保证剧目质量和演出可持续性,反而影响了作品的生命;一些作品在舞台上过度运用科技手段炫技,空有形式却失了人物和内容,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还有一些创作“爆改”经典,想要制造情怀,引起“回忆杀”,却全然不顾文化内涵,最终“改爆”了经典。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铸就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台艺术经典?《雷雨》90年来的传承发展历程仍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戴晨《〈雷雨〉:何以传承九十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未囿于传统伦理评判框架,以超越时代的现代意识去塑造蘩漪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B.把周朴园认定为坏人,把鲁侍萍认定为好人……如此简单划分《雷雨》中的人物是不正确的,体现出认知的局限性。
  C.融入舞蹈因素,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剧中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改编《雷雨》的主要手法。
  D.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创人员基本上把《雷雨》理解为“社会问题剧”,但这并不符合曹禺创作《雷雨》的本来意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的出身使他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真切的感受,这对《雷雨》的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
  B.从《雷雨》的传承历程看,新时代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经典作品的审美表达,而不是经典本身。
  C.改编经典引发争议是正常现象,但不能走捷径博流量、不能过度运用科技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D.有人评价:“亏了《雷雨》,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从材料看,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雷雨》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这也是文章的论述重点。
  B.文章多处引用曹禺本人的原话,都有助于读者理解《雷雨》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以观众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为例,论证经典的改编需要把握分寸的观点。
  D.文章列举当今探索新形式存在的弊端,凸显了《雷雨》传承发展历程的借鉴意义。
  4.请根据下面《雷雨》中鲁侍萍的台词,从鲁侍萍的形象特点这个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中“《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这句话的理解。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5.《雷雨》至今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和作者曹禺、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都有密切的关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岛看海
  王剑冰
  一
  早上五点,我来到了海边。天空还是一片铅灰,没有什么人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能感觉到海深沉的呼吸。海太浩大了!海的浩大,让我心生些微的畏葸。好在,天快亮了。
  我看着海,看着海在熹微的晨光中一层层打开,又一层层合上。海在试着自己的新装,从墨蓝的,换成湛蓝的,再后来,换成了淡蓝混有玫瑰色的。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