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9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比如说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白华引用石涛的观点,旨在强调“山川代我而言”,艺术家要深入自然核心,通过关照山水来立言。
B.朱光潜认为《长信怨》的头两句从全诗中拆开来看虽显得非常平凡然而不可忽视,属于点睛前的画龙。
C.宗白华认为以活跃生动的山水草木映射艺术家的主观情思是中国式的“意境”区别于西方的显著表征。
D.朱光潜指出主观与客观的文艺作品并非对立,班婕妤的《怨歌行》既是主观抒情,也需客观审视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宗白华认为屈原的缠绵悱恻与庄子的超旷空灵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情”与“景”的核心根基。
B.朱光潜以《怨歌行》为例,说明诗歌必须具有完整性,其精彩处在于整体情境的营造,而非单句的警辟。
C.朱光潜指出晋以后诗歌虽追求警句,但好诗的感染力仍依赖整体情境的和谐统一,不宜只做句摘的赏析。
D.宗白华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光潜主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两者的艺术主张恰恰相反。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的“情具象而为景”艺术观的一项是( )
A.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壮阔景象映射豪迈胸襟。
B.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通过人物姿态展现宗教故事的紧张冲突。
C.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设问直抒胸臆。
D.毕加索《格尔尼卡》以抽象手法控诉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
5.朱光潜认为“主观的作品必同时是客观的”,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李白《将进酒》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抚摸蔚蓝面庞
阿来①
这是当年一首诗的题目。与写诺日朗瀑布的那首《看见金光》作于同年同月,可能不是同一天。确定是五月,高海拔地带的春天。从马尔康出发,好几天时间才到达九寨沟。白天四处漫游,行经一个个蓝色海子②。晚上,用字与词,搭建叫做诗的建筑,为情感寻找方向。
因为迷惘,开始漫游大地。迷惘很小,一个青年的前路。迷惘很大,如何使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