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00字。
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理叙事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 常常通过地名或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直接呈现,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伦敦、巴黎、 塔西提岛等。更为直观的地理叙事形态以具体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如《天 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这些地理意象、地 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 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此外,地理叙事也能通过自然 环境的气候、水文、天象、动植物等呈现出来。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 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巴尔扎克《高老头》 一开头就 对伏盖公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刻画出生活在此环境中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人的心理、 性格。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却是另一种形态。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 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 现,因而具有抽象性、随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要发掘隐性的地理叙事, 一方面可以从作家 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踪”,如沈从文《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戏谑骂人的话语)、 “皱拢去”(双眉紧皱的样子)的言语表达,是地理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浓厚的“湘 西趣味”。另一方面,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
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例如易卜生《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艾梨达,早 年生活在海边,痴迷海洋,当她生活在山地环境的束缚之中时,表现出来的喜怒无常、难以 捉摸、变化多端,都与其海洋性“气质”有关。因此,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不仅要结合作家 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身份等因素来探究,还要考察文本中的地理因子和人物原型。当然, 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与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总是互相交织、融通在具 体的文学文本中。
(摘编自邹建军、卢建飞《地理叙事的生成、形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潮”有“潮水”义,由此泛指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不只局限在海潮上面。江河溪涧 的流水尽管不像海潮那样受日月引力的影响规律性地涨落,但是它们直接由沿途降雨形成洪水,也是季节性地、呈规律地形成水位暴涨而波涛汹涌的水流。潮水的“潮”给人最直观的 印象是涌起汹涌的波涛,引申出“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净沙•秋思》中罗列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诗中的意象,构成叙事 要素。
B.虚构的桃花源等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自然性景观,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C.《滁州西涧》中的“涧”虽说法不一,但明清两代县志记载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大体相同。
D. 李绅《入扬州郭》诗前小序引用李颀《送刘昱》中的诗句证明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的共同点是人物和地理环境之间有精神的联系。
B. 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没有精神联系。
C. 虽然《滁州西涧》中的“涧”地点难认,但不影响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一结论。
D. 仅仅根据唐代长江入海口变化的历史记录,还无法证明海潮可以到达滁州地区。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学文本中隐性地理叙事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湘云方言饶舌,将“二”说成“爱”。
B.《边城》中翠翠有着湘西女子天真、淳朴的性格特征。
C. 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祝福》《阿Q 正传》。
D.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揭示了乡土差序格局结构。
4. 材料一中条分缕析的论述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说明。(4分)
5. 研究性学习中,语文兴趣小组对唐诗中常见的地名如扬州、瓜州、凉州等展开研究。请 结合材料代表小组陈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天的刨木花
许冬林
①雨下得看不见雨。只听见屋檐下的水声,滴滴答答的像雨躲着藏着聚到一处去说话。介于鸭蛋蓝和蟹青色之间的天空,有种蓬松感。
②雨线大约是极细密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肌肤和呼吸都汪在丰沛的水分里。这 样的日子,一切都像是软的,都像是坍塌下来,丢了轮廓,变了形。
③丢了轮廓的,还有我的父亲。在下雨的日子,我的父亲不再是平日里那个一脸严肃 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