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17张,教案约4260+296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2.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教学难点:
1.多读多体会文章的语言,感受其典雅而有韵味的特点。
2.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自豪感和思辨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名画,引发思考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课件出示画作介绍:
《清明上河图》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引发学生思考:
如此恢宏的传世之作,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将其解说清楚的呢?又是如何让万千普通读者感受这幅画作的价值,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的呢?
【预设】
在说明画作时,一定需要最合适的说明顺序、最恰当的说明方法、最契合的语言。
二、初识名篇,梳理说明顺序
(一)梳理文章内容
【任务】浏览课文,快速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段落大意。
【预设】
第一段,作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
第二段,介绍的是这幅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和这幅画的意蕴。
第三段,作者概括说明了画作的规格、主要内容以及特色。
第四段,按照“画面开卷处”到“画面中段”再到“画面后段”的顺序说明了画卷的具体内容。
最后一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二)找出说明顺序
【任务】在了解课文段落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预设】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课文第四段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