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240字。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有为”的精神充分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倡并践行“发愤忘食”的进取精神,将“刚健”“弘毅”视作“有为”的前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并践行终身。孟子高度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品格。儒家经典《易传》对“刚健有为”精神有着集中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强调大自然生生不息、刚强劲健,君子应效法天体运行,奋发进取。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表达。
  “刚健有为”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每一次整体性的重大历史选择中,也体现在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个体面对困境的坚忍进取中。当民族遭遇低谷、面临危难之际,这种精神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力量,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坚忍意志和顽强生命力。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为深层文化心理,“刚健有为”既表现为民族文化创造的精神状态,也通过作品的书写不断传承发扬。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无不体现刚健、沉郁、昂扬的精神气质。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中华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饱经忧患,却能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正在于此。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铸就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这一时期,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
  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当代文学应着眼于时代需求,在文学创作和文化建构中灌注刚健雄浑的美学追求,以黄钟大吕的新时代史诗性表达,弘扬刚健之美,涤荡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扫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纠偏社会审美异化、摒弃畸形审美,以强健的风骨、独特的意蕴、积极的追求,提高时代审美的精神高度。
  与此同时,深刻领悟刚健美学的时代价值应具有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从人类伟大的人文传统中汲取解决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的能量,自然应该包括对于中华美学传统的辩证取舍和古为今用。当前,应致力于深度诠释“刚健”美学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中,从中西美学“崇高”观念与“刚健”精神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对话”中,实现传统文论精华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以清新、中正的“刚健”之美充盈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持续改善人类精神生态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优秀传统文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建构,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我们应更多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观念、美学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其融合到时代文化精神的伟大创造中,以自觉的使命意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强大魅力。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岱年认为“刚健有为”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之一,其内涵在儒家思想中通过孔子、孟子及《易传》得以充分体现。
  B. 中华民族遭遇危难时,“刚健有为”精神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如延安文艺作品《黄河大合唱》便激励军民奋起抗战。
  C. 鲁迅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狭隘趣味并推动新兴木刻运动,其审美追求体现了奋进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精神。
  D. 当代文学应构建刚健雄浑的美学追求,以此直接解决世界性文化困境,实现传统文论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张岱年的论述确立中心论点,继而从历史传承、美学影响、当代价值等维度展开层层递进的论证。
  B. 文中引用司马迁、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既证明“刚健有为”是深层文化心理,也体现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传承。
  C. 文章将“刚健”与西方“崇高”观念对比,旨在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性,为解决世界性文化困境提供中国方案。
  D. 末段总结全文,强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呼应开篇并凸显当代建构的文化使命。
  3. 结合文本,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刚健”美学精神的现代价值的一项是( )
  A. 当代作家创作史诗性作品,讴歌脱贫攻坚中的英雄事迹,展现奋斗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B. 网络平台流行“丧文化”与“躺平文学”,以戏谑方式解构传统价值观,迎合部分青年的消极心态。
  C. 影视剧《觉醒年代》以磅礴笔触刻画革命先驱,用艺术形式传递救国图存的理想与热血情怀。
  D.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再现壁画雄浑之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刚健昂扬的生命力。
  4. 请简要概括“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作用。
  5. 学校话剧社排演历史剧《司马迁》,需设计一个体现“刚健有为”精神的场景。结合阅读材料,为该剧设计一个具体场景,并说明设计依据。
  (1)场景设计:_______
  (2)内心独白:_______
  (3)设计依据:_______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文章以“刚健有为”精神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脉络与当代价值。文章结构严谨,从儒家思想溯源到历史实践,再到美学影响,最后落脚于现代意义,形成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作者善用经典引证与事例佐证,将抽象的文化精神具象化,展现出“刚健”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直接解决世界性文化困境,实现传统文论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错误。原文强调“从人类伟大的人文传统中汲取解决今日世界性文化困境的努力”,选项“直接解决”表述绝对化,且“实现传统文论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是途径而非结果,属偷换逻辑。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将‘刚健’与西方‘崇高’观念对比”错误。原文仅提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①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不说全场百把人听得清楚,如果有人在远远的果树林深处坐着听,他也会完全听得清楚的。她唱着,②那声音没有一点儿杂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