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3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 10 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姓 名 考生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符号学”,是西方近代思潮中一门尚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学派。其理论之奠基者当首推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经过半世纪来的发展,这一派学说不仅已被认为是研究近代诗学的一项重要理论,而且更逐渐被认为是研究世界上一切藉符号与信息交流而形成的所有文化活动的一门最基本的科学。我现在只不过是想要假借一些西方理论的观照,对中国传统中的某一些诗论作一些更为科学性的、更为理论化的反思而已。
  根据索绪尔的看法,他以为符号是由两个互相依附的层面而形成的,一个是符号具,另一个是符号义。如果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来看,那么当我们提到“树”时,“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只是一个符号具,而由此所产生的对于树的概念,就是一种符号义。但符号具与符号义的关系,却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而已,索绪尔又曾把语言分为两个轴线,一个是语序轴,另一个是联想轴,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不仅只是根据语序轴的排列而出现的一串实质的语言而已,同时还要依赖其联想轴所隐存的一串潜藏的语言来作界定。要想了解一个字或一个语汇的全面意义,除了这个字或这个语汇在语序轴中出现的与其他字或其他语汇之关系所构成的意义以外,还应该注意到这个字或这个语汇在联想轴中所可能有关的一系列的语谱。当一个说者或作者使用此一语汇而不使用彼一语汇之时,其含义都可以因其所引起的联想轴中的潜藏的语谱而有所不同。同时当一个听者或读者接受一个语汇时,也可能因此一语汇在其联想轴中所引起的联想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而对于一篇作品而言,则我们一方面既可以在语序轴中对之作不同层次与不同单位的划
  分而形成不同的解释,更可以在联想轴中因其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而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两者又可以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自然就为一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也为读者反应所可能造成的不同的理解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将依循这些理论概念,来对张惠言与王国维说词之“衍义”的诠释之由来略加说明。先谈张惠言对词的诠释,张氏曾谓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中之“‘照花’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就此四句词之表面的语序轴的意义来看,温词原只不过是写一个美丽的女子簪花照镜之情事及其衣饰之精美而已,然而张惠言却因之而想到了《离骚》中的“初服”之意,这种诠释之由来,则是由于这四句词作为传达信息之符号在联想轴上所提供的信息。因为在《离骚》中屈原就经常提到姿容衣饰之美。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之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之类,这种形容衣饰之美的叙写,在《离骚》中已成为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信息,而此一信息在《离骚》中则是带有明显的托喻之意义的。所以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就特别提出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而《离骚》中“初服”一句的原文,则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之初服”,王逸注云:“退,去也,言己诚欲遂进竭其忠诚,君不肯纳,恐重遇祸,将复去修吾初始清洁之服。”
  而所谓“初始清洁之服”,其所喻示的则是高洁美好的品德。于是张惠言遂自温庭筠词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经由语言的联想轴之作用,而想到了《离骚》中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又因《离骚》中叙写的姿容衣饰之美都带有喻托之性质,遂认为温词所写的姿容衣饰之美,也有如屈原《离骚》中“初服”一样的喻托之含意。
  因此在符号学的理论概念中,张惠言对温词所作的“衍义”之诠释,实在可以分为两层来说明:第一层是由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而想到了《离骚》中对于衣饰之美的叙写,这自然应该是属于索绪尔所提出的联想轴的作用。第二层则是因《离骚》中所写的衣饰之美含有喻托之性质,于是遂推论到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也有喻托之意,则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叶嘉莹《词学新诠》)
  材料二:
  从运用符号学剖析温庭筠的词作,我们很能看出叶嘉莹将西方理论和方法有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分析的典型性。
  叶嘉莹首先指出,词中第一句的“小山”按西方一般符号学的“符号具”与“符号义”之属于认知之系统的关系言,它应指现实中山水的“山”,但如从全词写闺情内容及上下词句叙写的呼应关系看,它又实在不能指现实中的山水之“山”;继而,叶嘉莹认为,要判断“山”所指向的认知意义,首先应该看到“山”的形象在唐五代词中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号学”被认为是研究世界上一切藉符号与信息交流而形成的所有文化活动的一门最基本的科学理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
  B.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符号具和符号义两个互相依附的层面而形成的。例如,当我们提到“树”时,“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是一种符号义。
  C. 对于一篇作品而言,我们可以在语序轴与联想轴中作出不同的解释,这两者可以相互影响,这种现象为一篇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提供了开放性的基础。
  D. 叶嘉莹认为温庭筠用“小山”的原因在于这种予人感官印象的符号可以仍以其物态给予读者感官的乐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一个字的全面意义,不仅要注意它在语序轴中出现的与其他字或其他语汇之关系所构成的意义,也需注意到这个字在联想轴中所可能有关的一系列的语谱。
  B. 张惠言依据作为传达信息之符号在联想轴上所提供的信息将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中之“‘照花’四句”诠释有“《离骚》‘初服’之意”。
  C. 在符号学中,张惠言的诠释可分为由温词中所写衣饰之美而想到《离骚》中对衣饰之美的叙写,和因《离骚》所写衣饰之美含有喻托之性质,遂推论到温词中所写的衣饰之美也有喻托之意两层来说明。
  D. 在《离骚》中反复出现形容衣饰之美的叙写带有明显的托喻之意义,因为司马迁在其《史记•屈原列传》中特别提出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说法。
  3. 下列选项不属于词的“衍义”的诠释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蕴含着人生迟暮,时光流逝之感。
  B.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写出梅之孤傲,亦暗含芳华陨落的悲壮。
  C. 曹植《七哀诗》中“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二句吐露了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
  D. 温庭筠《菩萨蛮》词的“懒起画蛾眉”中的“蛾眉”,喻托才人志士的品德之美。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根据两则材料,试分析《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的全面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展现了中西诗学理论的交融与碰撞。材料一以索绪尔符号学为理论框架,通过“语序轴”与“联想轴”的双重维度,深入剖析了张惠言对温庭筠词的“衍义”诠释,揭示了古典诗词解读的开放性特征。材料二则聚焦叶嘉莹运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典诗词的实践,以“小山”意象的多义性为例,展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两则材料共同呈现了跨文化诗学研究的价值,为古典诗词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是一种符号义”错误。由原文“‘树’作为一个单独的语音或字形就只是一个符号具”可知,“树”作为语音或字形是符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神
  那天村子里平静如水,结婚不到一个月的喜菊正在往石槽里放猪草,喜菊脸上有抑制不住的笑容,因为在县城里做厨师的新婚丈夫大根托人带了信,说今天就会回家来看喜菊。只听大门“吱”的一声响,喜菊以为是大根回来了,高兴地跑到院里来接,却看见闯进来的是两个端着三八大盖的鬼子,一高一矮,高的脸上有个疤,矮的嘴边有颗痣。她慌乱地扔掉箩筐就往屋里跑,正关堂屋门时,两个鬼子追了过来,一阵撕扯,喜菊一边呼喊一边拼命反抗,里屋的爷爷闻声赶了过来,顺手摸了把铁锹,骂了句畜生,就冲了上去,一铁锹拍在矮个鬼子的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