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84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有人说,地球上保留数十百种动物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任意捕杀,或坐视它们随着生存圈被人类蚕食而消亡,有良知的人一定不会同意。
但与此同时,人类虽然没有明言他要杀死小语种和方言,但行动上似乎只准备保留几十个大语种,甚至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大语种的使用上,并且是如此坦然地帮助和促进大语种对小语种的吞噬。
动物保护意识的苏醒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其时很多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作古。生物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是“事实比想象更离奇”。离开对数以万计的动物行为的借鉴,想在单一的人类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行为科学”,是褊狭、无知和妄想。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几十年来野生动物行为研究的勃然兴起和巨大收获。不幸的是,“皮若不存,毛将焉附”,它几乎注定将成为一门“绝学”。
语种保护的意识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约有六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即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
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和语种?首先在于权利。每一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小民族都有使用祖先传递给他们的语言的权利,那几乎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其次,这种保护对其他物种,对其他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文化储藏、积淀在语言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储藏在其多样的语种中。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多样的,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又可以帮助它适应和安度环境的变迁。正如同一个人宁愿牺牲一点便利,也会拒绝将他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据说爱斯基摩人有上千种关于雪的词汇,阿拉伯语中有无数关于骆驼的词汇。韩少功说,他曾在海南的集市上问鱼贩,他卖的是什么鱼,鱼贩一言蔽之:鱼。韩最初以为鱼贩语言贫乏,后来才知道,那人知道上百种鱼的称呼,只是用普通话没法表达。这些称呼本身自然只是最表面的价值,其内在的文化含量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道理很简单,广大的地域中的社会历史生活必然形成多种语言。“方块字”与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大一统政治及其“书同文”的政策,框定了其地域内语言变异的限度。其特征是一个语种,诸多方言。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便储藏在这些方言中。四川文化与四川方言,苏州文化与苏州方言,等等,都是交织一起,互为表里,共存共荣的。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该地域文化中的诸多内容都将随之流逝。
保护语种与方言该做些什么?消极的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因为很多小语种、小方言几乎一定会消亡。积极的手段则是尽可能保护和保留住更多的方言。要做到这点就要认识语种、方言乃至物种消亡的原因。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通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功利哲学的盛行和电视的流行,决定了我们不必再刻意推行普通话和鼓吹学习英语了,它们的优势已经太大了。倒是应该在地方媒体中给地方话留下自己的空间。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并且着意地帮助一下方言。我们过去推行普通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今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摘编自郑也夫《是保护方言的时候了》)
材料二:
这几年是上海热,很多大学的留学生语言中心办“上海话”学习班,满屋子的金发碧眼在说“侬好”“狭狭侬”“夜饭吃过伐”,真是很有点地方自豪感的。
在棉花俱乐部、长廊酒吧,经常有外国乐队演唱,掀起高潮的歌曲不再是他们乐队的成名作,而是他们用古怪的上海口音唱的一些上海老歌。
不过,有些歌手的上海话真是地道。我有个朋友,英国人,在路
1. 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物保护与语种保护具有同等紧迫性,但人类对后者的忽视已导致不可逆的文化损失。
B. 普通话的普及虽有其历史意义,但其“遮天盖地的势头”正过度挤压方言的生存空间与文化价值。
C.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趋势下,保护语言多样性需平衡大语种推广与方言留存,避免文化生态的单一化。
D. 方言消亡的根源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需通过教育强制传承方言。
2. 材料一提及“英国人克里斯特尔预测半数语言将在下个世纪灭亡”,以下哪一措施最能直接应对这一危机?( )
A. 建立全球统一的语言标准,减少语言交流障碍,以促进经济发展。
B. 在地方媒体中为方言保留传播空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
C.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制定类似法规来强制保存濒危语言。
D. 将方言纳入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现实局限只有通过博物馆展示其历史价值。
3. 材料二以“潘虹的电视剧改用普通话配音”为例,主要意图是说明( )
A. 普通话的普及提升了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具有积极社会意义。
B. 外国人对上海话的热衷反衬出本地居民对方言的疏离。
C. 政府应禁止影视作品使用方言以维护语言规范的严肃性。
D. 语言规范政策可能导致方言的文化意蕴流失,削弱艺术表达的独特性。
4. 材料一指出“保护语种和方言的消极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一手段的局限性。
5. 材料二提到“上海的孩子咬不准上海音”,而材料一强调“保护方言需为其保留领地”。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政策、教育、文化三方面提出保护方言的具体建议。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语言多样性危机展开讨论。材料一以动物保护类比,从权利和文化多样性角度论证方言保护必要,指出普通话扩张致方言领地丧失;材料二以上海话现状展现本土文化式微,以影视案例揭示标准化对文化独特性的消解。两文呈现文化同质化与本土认同的张力,呼吁平衡语言政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动物保护与语种保护具有同等紧迫性”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语种保护的意识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可知,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①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