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410字。
2025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既来自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景德镇瓷器如同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唯有把握好蕴藏其中深邃而博大的精神性、文化性,深思之、挖掘之、弘扬之,才能将这颗文化明珠擦得愈加光亮,进一步以文化之光润泽今人的精神家园。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域瓷器半域窑。”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100多年近现代陶瓷发展史,是一块为瓷而生的土地。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进而塑造出景德镇瓷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
景德镇盛产瓷石,瓷石可以用来制釉,制釉工艺中有“灰釉”,使用它会让瓷器表面更加光亮、发青。再加上魏晋南北朝等各历史时期,北方定窑、磁州窑,南方龙泉窑、越窑的大量工匠来到景德镇,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开拓创新。
公元10世纪,景德镇打破了“南青北白” (南方造青瓷、北方造白瓷)格局,创造性地将“南青”与“北白”相结合,烧制出了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以其莹缜如玉的釉色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并出口远至埃及。
“天青色等烟雨,卵白釉等苏麻离青。”随着14世纪上半叶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商品贸易,来自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传入中国,与景德镇的卵白瓷相遇,由此点亮了一个全新而经典的瓷器品类———青花瓷。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令人惊艳,大气丰富的器型,挥洒自如的笔意,繁而不乱的细腻构图,特别是幽蓝华美的青花发色和白中泛青的剔透釉面,更是堪称完美的结合。元青花烧制成功之后,迅速销往西亚、欧洲等地,景德镇出现了成为世界制瓷中心的雏形。
自古以来,陶瓷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及的莎草纸、古希腊和罗马的茛苕纹、店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随着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走向了世界各地。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兴盛,官搭民烧或者民窑直接生产的官样瓷器,推动青花瓷等制瓷工艺开始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流传。如云南建水窑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所出青花瓷判断为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通过云南地区和红河流域,青花瓷工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传到了越南等地区。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为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例证。另外,土耳其伊兹尼克也是著名的陶都,十五世纪时,该地的工匠们也曾模仿中国的青花瓷。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翁彦俊《瓷越千年:景德镇陶瓷与东西文明互鉴》)
材料二: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在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创新超越中得以展现的。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明形态,既有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也有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4世纪,景德镇的卵白瓷与波斯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结合,点亮了青花瓷这种经典的瓷器品类。
B. 云南建水窑考古发掘的青花瓷来自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是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C. 景德镇青花瓷的缠枝纹融合了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多元文化元素,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成果。
D.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打破各国自我封闭的困境,推动人类文明在开放包容中实现共同进步。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德镇瓷器流传千年风靡世界,只因为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丰盈的精神世界。
B. 世界上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因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会有多样性。
C. 没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这些条件,难以成就千年瓷都的辉煌。
D. 各国自我封闭会让人类文明丧失活力,只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互学,就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改编自《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片段搬上了春晚舞台,法国导演改变原尾声唱法,使其更符合春晚的联欢氛围。
B. 李子柒在作品《紫气东来》中使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隐花”技法,为奶奶亲手制作了一个漆器衣柜。
C. 东方人的经典饮品茶与西方人的经典饮品咖啡,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如今又诞生了抹茶拿铁这样的融合产品。
D. 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此小说的核心意象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竹叶舟”的故事。
4. 请指出材料一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 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以景德镇瓷器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材料一通过瓷器发展史,生动呈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工艺、纹饰上的交融互鉴,凸显了陶瓷作为文化使者的桥梁作用。材料二则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强调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两则材料共同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云南建水窑考古发掘的青花瓷”错误,由“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为中越陶瓷工艺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例证”可知,应是越南河内升龙府考古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和越南瓷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野的火星 (节选)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伸手从脖子上摸下一只蚂蚁,没有捏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