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8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中华农耕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华农耕文化的长期稳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因农村人口的压力而形成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工序繁多,使用的生产工具成系列,每道工序、每件生产工具,都需要一人或多人完成,这样,就需要更多的农民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时间。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强化了农业生产队伍的稳定,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持续稳定,加之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大量农民固化在农村,形成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生命力强大的传统农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根基。而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正是因为优秀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说,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根”。
  中国传统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首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养活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其次,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更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和果蔬,既是一家一户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生存的物质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富民安,就出现了汉唐盛世、宋明风韵等景象,也出现了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的繁荣,共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慧的农耕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提供思想基础。主张“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三才”理论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再生产必须适应自然再生产的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一直在指导、修正中国传统农业实践,告诫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要认真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三才”理论和“天人合一”思想中的“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核心理念、价值追求,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长盛不衰提供思想支撑和理论基础,有塑“魂”之功。
  历代重农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提供制度基础。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广大农民在一个相对安定和谐的环境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制造农业生产工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创造新的农业生产方法,促进农业发展。与此同时,广大农民也形成了符合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处世智慧、家庭美德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传统农耕社会农民特有的精神品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提供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农民的性格是与传统农业紧密相联的。传统农业塑造了传统农耕社会农民安土重迁、守成守业、勤俭持家、循规蹈矩的品格。传统乡村社会形成的性格特质,构建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品格使得农村人员相对固定、农村社会持续稳定,便于思想理念、宗法制度、农耕技术、文化习俗、家庭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提升和发扬,更好保护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提供绝佳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
  (摘编自胡泽学、付娟《农耕文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之原因阐释》)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乡村和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为传统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农业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根基。
  B.中国古代的盛世景象与文化繁荣得益于社会稳定和物质基础富足,这与中国传统农业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C.中国传统农业以“三才”理论为思想核心,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实践,体现了对自然的服从和顺应。
  D.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维系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有显著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农耕社会中农村人口压力大,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有效应对了人口压力。
  B.农耕社会的农民提供了国家生存的物质基础,能发挥自己的才智促进农业发展,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农民。
  C.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活力,是因为其能持续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D.坚持吸纳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就能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上海崇明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小院”,开设农业人才引进“直通车”,聘请8位专家作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智囊团”。
  B.浙江仙居县依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向农产品加工、农业创意、休闲农业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拓展。
  C.德钦县拖顶乡大村围绕“美丽古寨•和美大村”发展定位,组织开展道德示范村民小组、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塑造新时代良好村风民风。
  D.南方水网区形成的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共生系统,通过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了一套复合循环系统。
  4.某农村宣传标语中采用了《资治通鉴》中的话:“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请结合材料对这条标语加以评析。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都是收信人
  阿成
  正是故乡张广才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风如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我的耳畔。无论如何该回去看一看了,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一起唠唠嗑。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上一簇春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地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