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704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典诗歌的阐释多重意象和意境,形象阐释则多关涉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在普遍意义上,形象指的是人物形象。相对于小说文本而言,意象自然也是载意之象,具备符号化、象征化、物化、虚化等特点,形象则较为具象化、人化、实化。但意象与形象又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当形象被作者有意抽空其实际内涵,而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的时候,它便演变成为某种意念的符号,同时也就意象化了。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虽以人形出现,却是幻形示人,并不具备凡骨肉胎,也与其他小说中神仙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在其存在意义上,与其说是仙化的人物,不如说是符号化的形象。他们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意象。又如贾雨村、甄士隐,这两个人物自然是现实生活的凡人,但他们又共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命名的双关性:“贾雨村”即“假语存”,“甄士隐”即“真事隐”。这两个命名代表了作者撰此巨著的艺术原则,可谓寄托遥深。因此“贾雨村”“甄士隐”,就既是形象层面的,也是意象层面的。
以往对《红楼梦》意象的阐释研究,呈现这样一些特点:其一,意象阐释的序列性。《红楼梦》所描写的不同景点、物件、建筑、色香、人物等,都能进入意象研究的范畴,显示了小说借助意象叙事的谋略艺术,也体现了众多读者对小说各种意象所组成的意象序列的阐发热情。其二,意象阐释的延展性。不同读者对《红楼梦》同一种意象的阐释,多半呈现后论对前说的精神承继与艺术拓展,其间虽不乏意义解析的偏颇或极端,更多时候却表现为审美阐释的无限多样与丰富。其三,意象象征的理论性。一部分读者对意象象征性的理论关注更甚于对意象本身的文化阐释,无论是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还是本土文化传统的挖掘,都饱含一种浓郁芬芳的思辨意味。这就提升了意象阐释的审美价值。
小说意象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所有的意象都只是小说整体的一个个细小的组成,如果过分关注和强调某一具体意象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零星琐碎之感,由此导致对形象、情节、主题的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而若从象征理论上论述意象的意义,则多半有浮泛现象,缺乏对意象的细致梳理。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阐释小说的意象叙事,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节选自俞晓红《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绪论》)
材料二:
小说为众多女性设置的花名签,也为群芳气质作了模糊定位。小说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作者将诸多花草意象和钗黛湘一一配置,实际上也就含蓄道出群芳的不同气质特征。薛宝钗掣的花名是牡丹花,签上诗句为“任是无情也动人”,众人笑谓宝钗的气质与牡丹花十分相配,牡丹花的雍容富丽、娇柔妩媚,也就叠印在宝钗的气质个性世界中。探春掣得杏花,则杏花倚云而栽的不凡仙姿既成了探春超凡品格的代表,又成了她日后远嫁命运的一种寓示。黛玉掣得芙蓉花,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古典诗歌多注重意象和意境,形象阐释常应用于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的研究。
B.关注和强调某一个具体意象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最终就会导致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
C.小说为众多女性设置的花名签,为群芳气质作了模糊定位,含蓄道出群芳的不同气质特征。
D.宝钗的《咏白海棠》,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情感追求的意境;脂批评价其是“自写身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命名,如同“贾雨村”“甄士隐”,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B.金锁、人参、镜子、风筝等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可见读者对小说意象序列的阐发热情。
C.对《红楼梦》同一意象的阐释,有偏颇或极端,但更多表现为审美阐释的无限多样与丰富。
D.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之所以首首都好,是因为菊花这一意象浓缩了传统文人傲世独立的品格。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为例,可知意象与形象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
B.材料一中,辩证地看待小说意象研究,既点明其优点所在,也指出其存在不足之处。
C.材料二中,以人物为例,论证作者以意象与群芳配置,显示了作者运用意象的圆熟。
D.两则材料中,综合运用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手法,逻辑严密,语言精准而生动。
4.《红楼梦》中群芳气质各异,个性鲜明。宝钗和黛玉形象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贾雨村作为线索人物,串连了一系列重要关节,对整个故事的叙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前四回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红楼梦》意象与形象展开。材料一论意象与形象关系及研究特点、不足,材料二以花名签、诗作等为例,分析意象对表现人物气质的作用。二者结合,展现小说意象叙事艺术与文化内涵,逻辑清晰,例证典型,为理解《红楼梦》提供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就会导致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错,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如果过分关注和强调某一具体意象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往往有零星琐碎之感,由此导致对形象、情节、主题的整体性审美观照的缺失”,可知原文强调的是“过分关注和强调”才会导致整体性缺失,选项将条件绝对化为“关注和强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牧草的黄昏
杨志军
下雪了,沉思的草原放弃了显现,选择了隐藏,来自天上的飘洒又一次把荒凉和寂静凝固在大地之野,同时洒向人间的还有忧郁和悲伤:牛羊和马匹被困在积雪里,饥饿和寒冷以夺命的方式袭击而来,死亡正在发生,草场退化,秋膘不足,冻死是很容易的,一夜之间就是尺雪埋尸。牧人们尽量把羊羔抱进帐房,想喂孩子的母羊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帐房咩咩地叫。牦牛还好些,披纷的长毛在这个时候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马们挤在一起,瑟瑟地发抖,强健一点的就用蹄子刨挖覆雪,但很多时候刨挖是无效的,下面并没有期待的牧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