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86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以稳健的步伐走到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的剧目、剧作家、戏剧文学的价值均为一代文学之冠,而从戏剧理论的发展来看,元杂剧对世界戏剧史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另外,元杂剧中的著名悲剧《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在西方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才使得西方出现了一股“东方热”“中国热”。中国的戏曲形成虽然比欧洲晚了十多个世纪,但它充分吸吮了中国文化的乳汁,吸收了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优长,大器晚成,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戏剧艺术。如果把元杂剧和相近时期(13—15世纪,即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诞生前的历史阶段)的西欧戏剧进行比较,就可看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西欧戏剧都是望尘莫及的。
  首先,从形式上进行比较,元杂剧结构严整,技巧高超。元杂剧结构一般分为“四折”,即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这四折戏分别用四套风格各异的曲子演唱,其唱词既传承了唐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写作技巧,又体现了古人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审美理念。而欧洲神秘剧的结构一般都很拖沓、冗长,一演就是几天、几十天。在元杂剧中不仅有“曲”,还有诗和词,而且韵脚多变化。而当时欧洲戏剧中大多数话剧的诗歌部分或者是朗诵与音乐伴奏缺少联系。
  元杂剧不仅形式丰富复杂,在内容上也能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范围是宽泛的。剧中的人物上至王公贵族、帝王将相,下至歌妓、民妇、商贾、郎中、和尚,都是社会上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欧洲剧中那种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不是情欲恶行的化身,不是被贬低丑化的闹剧中的人物。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在世间的价值,用纯粹“人”的观点来评价生活现象及其冲击,关汉卿的《窦娥冤》最能说明这一问题。普通民妇窦娥无辜蒙冤,在刑场上她大声疾呼:“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种女主人公对上天的诅咒,愤怒的反抗意识在当时欧洲中世纪的戏剧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欧洲中世纪文化基本上是教会文化,“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比如法国作家博得尔所写的奇迹剧《圣尼古拉剧》是比较著名的,剧中描写一个异教国王的钱财被人窃去,圣尼古拉替他夺了回来,国王对此感恩悦服,终于变成了基督徒。另一部著名的奇迹剧罗特波夫的《德奥菲勒的奇迹》,虽然富有戏剧性,也仍然宣扬神学的至高无上。为了取得财势,德奥菲勒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并与他签订了契约:魔鬼帮助德奥菲勒获得财势,德奥菲勒则不信仰上帝,虚伪自私,骄傲专横。但是在获得财势之后,德奥菲勒害怕魔鬼索取他的灵魂,于是向圣母祈祷,终于得救。这些人物与光彩照人、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窦娥相比,显得苍白和贫乏得多。除此,元杂剧中还有一些清官、义士、民族英雄类型的悲剧人物,像《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与公孙杵臼,《东窗事犯》中的岳飞,他们所体现的扬善弃恶的伦理观点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伦理力量。虽然其中也渗透着儒家的封建伦理说教,但更突出的是中国道德精神的威力,体现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虽然其中也有着“惩恶劝善”的成分,但着重写的是斗争,通过斗争让美德发射出照人的光彩,以此给人以鼓舞和感奋的道德的善。剧中所展现的善与恶、忠与奸斗争的悲壮动人的场面,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也正是后来《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引起震惊的原因所在。然而与此同时的欧洲道德剧,比如英国著名的《忍耐的堡垒》,则用简单生硬的方式表现道德说教。它把人类放在“尘世、魔鬼”及上帝神灵之间,还有一个突出的劝告者(善良的天使和坏的天使),表现人类开始被恶力量引诱,死神一来,人类死去,灵魂被拒于天堂之外,最后借“仁慈”的力量,才得到上帝的原谅。剧终时直接出面劝告观众不要犯罪。虽然是道德说教,然而道德美的价值却微不足道。
  由于元杂剧作品内容,既能反映儒家的意识形态,更能反映一种正在上升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规范,所以思想内涵较为丰富,社会意义较为深刻。尤其是关汉卿的成就和影响应该是属于世界性的。
  他置身在普通人之中,深知他们的痛苦与愿望,基于对社会下层普通人的关心和同情,才具备了反映现实的胆略和勇气。他作品中更值得肯定的是对人性、人的价值的发现和重视,这在《窦娥冤》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如果把窦娥身上不惧天地的反抗意识和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对照和比较,不是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吗?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借剧中人之口表现了他对人类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既是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对教会文化的严重挑战。这样看来,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从《窦娥冤》到《哈姆莱特》,其思想的精髓,不是一脉相承的吗?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把元杂剧看成欧洲中世纪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的一个过渡。因此,关汉卿和他的《窦娥冤》在世界戏剧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中国戏曲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
  (摘编自牛国玲《略论中国戏曲的开放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第一个黄金时代的代表,其剧目、剧作家及戏剧文学价值均居元代文学之首,且对世界戏剧史贡献突出。
  B.元杂剧结构严整,采用“四折”形式,每套曲子定调不同,既体现了唐诗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传统审美原则。
  C.欧洲中世纪戏剧如《圣尼古拉剧》《德奥菲勒的奇迹》等以宣扬神学为核心,人物形象相较元杂剧苍白贫乏。
  D.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前的西欧戏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相比于元杂剧,都难以望其项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比欧洲戏剧晚形成十多个世纪,但因吸收中国文化及其他相关艺术的优点,在13-15世纪时全面超越西欧戏剧。
  B.元杂剧中的悲剧人物如程婴、岳飞等,虽体现儒家伦理,但主要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道德美和斗争精神。
  C.欧洲道德剧《忍耐的堡垒》以简单说教传递道德观念,缺乏对人性的关注,因此不具备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D.善与恶的斗争场面蕴含着人生忧患感受和善恶道德意识,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后引起震惊的原因所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内容上超越同时期西欧戏剧”这一观点的是(    )
  A.元杂剧采用“四折一楔子”结构,将诗词曲完美融合,音乐与朗诵配合精妙,而欧洲神秘剧结构冗长拖沓。
  B.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对天地的质问展现对现实的批判,不同于西欧戏剧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宣扬神学至上的理念。
  C.元杂剧后期部分作品转向才子佳人题材,注重辞藻雕琢,而同时期西欧戏剧仍围绕圣经故事,角色多为天使、魔鬼等。
  D.元杂剧通过《赵氏孤儿》中程婴等人体现舍生取义精神,蕴含深刻道德意识,相比之下西欧道德剧道德说教生硬,缺乏感染力。
  4.本文在论述元杂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独特价值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试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分析。
  5.文中指出,元杂剧的突出价值在于以“人”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性的觉醒与道德美。借鉴这一观点,分析话剧《雷雨》中鲁侍萍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
  鲁迅
  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几天,确凿没有纺纱的声音了。但夜深没有睡的既然只有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