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55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数字技术与媒介变革加速迭代的当下,出版行业正经历深刻转型。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围绕AI时代编辑出版人的焦虑、媒介变革、文学创作的未来等话题展开对谈。当技术浪潮席卷而来,出版业如何坚守人文底色?文学性何以存续?以下为对话精华整理。
  宋强:你做过40多年的编辑,现在的编辑出版人还是挺焦虑的,因为纸质出版物仍是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担心找不到或掌握不了新技术,你从编辑角度来看,编辑出版人应该怎么办?
  李敬泽:技术和媒介的终端始终是人,我常常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在技术上,但却对人的“焦虑”还不够,我们真的非常深刻、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媒介终端的人了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考虑用户需求,只想着“手里有货”,焦虑如何通过技术媒介把内容“卖出去”。
  宋强:当下大众大量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短视频会不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要传播介质?
  李敬泽: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变化,很多变化来势汹汹,后来却只是过眼云烟。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甚至对“人之为人”的基本根基构成了严重冲击。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出版界的问题与焦虑,需要整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做出系统性回应。
  宋强:可能未来的编辑不再是这拨人,而是新型编辑、新的一拨人。
  李敬泽:我坚信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编辑。未来的编辑,不是出版社里一审二审三审的传统编辑,而是能敏锐回应社会时代变化、人群需求,具备文化直觉甚至创造力的从业者。传统三审三校的编辑需坚守岗位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编辑可能集作者、编者、传播者角色于一体,也许不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所承担的责任与实践方式将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
  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当下媒介变化的烈度之深、影响之大,未必比得上竹简的发明。正如飞机、火车的发明很伟大,但比发明出飞机、火车更伟大的、更巨大的变革是人类发明了车轮,那是决定性的变化。
  人类经历过若干次巨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变革,都依靠先辈的智慧走过来了。如今既要积极应变,同时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惊慌失措。竹木简出现后,甲骨便不再作为主流书写载体,每次变化皆是如此,只是相比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可能性空间要更大一些。
  宋强:有些东西可能注定要被淘汰的,就让它淘汰。
  李敬泽:有时候我在想一定会被淘汰吗? ① 。有些东西的信心我是有的,比如书,我不认为书会真的被淘汰。当然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阅读生活中, ②  。
  人类努力了这么多年,也未淘汰毛笔与书法。书会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或许不再是中心。但是,人们在表达内心复杂情感、思考人生哲学时,仍然需要文字。有一点我坚信: ③  。某种程度上讲,文字是最根本的媒介,如果以后放弃文字,全靠图像去处理复杂问题,人类将严重退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宋强:知识图书也好,包括文学作品也好,过去承载着传播知识、情感共鸣、娱乐等功能。AI时代,或许可以通过问答模型获取这些内容。
  李敬泽:我完全反对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我们常常只看到表面。问题从何而来?为何会想起向AI提问?所谓问题,所谓获取知识是由于你心里已经有“问”,然后才想起打开AI询问某一问题。心里有“问”,也就是心里已经有一个“问题域”。“问题域”从何而来?AI时代仍需心里有求知场域,场域来源可能需要编辑设定、提炼、提出问题,有文化产品回应问题,使人接受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并寻找答案。一个从未接触过知识的人,不会自发向AI提问。知识的“起跳点”仍需由出版人提供,人们需要通过出版内容建立认知框架、激发兴趣。我们只看到用AI解决问题的环节,却忽视了问题产生的基础。
  宋强:在AI时代,纯文学创作是否会越来越小众?
  李敬泽:当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固化思维。现有纯文学或许会小众化,但我始终认为文学或者文学性,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将永存。只要人类未放弃文字,文学就会存在,只是形态会变化甚至是巨大变化。
  宋强:网络文学借助AI可大量产出,品质会不会下降?
  李敬泽:(       )
  宋强:你觉得这场媒介的变革会延续多长时间?
  李敬泽:谁能说得清楚呢?历史上,造纸术东汉发明,唐代才有雕版印刷,宋代出现初步商业印刷,过程漫长。现代技术迭代加速,二三十年已历经巨大变化。当前真正令人焦虑的不是变化,而是这种变化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技术稍一变革可能使所有投入归零,这是现在最让我们焦虑的问题,但我们只能往前探索。
  (摘编自李敬泽、宋强《AI时代,出版人的价值在于提供知识“起跳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敬泽认为出版人在AI时代的焦虑源于对技术浪潮席卷的担忧,并指出解决焦虑的办法是深入研究媒介终端用户的需求。
  B.李敬泽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认为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虽来势汹汹,但会像过往的许多变化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C.在AI时代,人们可以通过AI工具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李敬泽认为,这需要人们接触过知识,才能自发地向AI提问。
  D.现有纯文学在AI时代可能小众化,但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只要人类不放弃文字,它就会永远存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宋强提出的编辑可能会转型的推测,李敬泽做出了详细分析,体现出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B.李敬泽以竹木简取代甲骨成为主流书写载体为例,证明现代社会的空间比古代大,人们更易挺过变革。
  C.李敬泽对媒介变革延续时间的问题回答谨慎,而且用历史上技术变革的事例进行了比较,视野开阔。
  D.在对话中,宋强的提问主要聚焦技术困境,而李敬泽多从人文角度回应,二者一问一答,层层推进。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中括号处空缺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根据上文,替李敬泽作出回答并阐述理由。
  5.李敬泽阐述的有关“问题域”和“知识‘起跳点’”的见解,对AI时代的出版人有何启示?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水(节选)
  乔叶
  第二天早上,我是被各种响动闹醒的。鸟叫声,客人们的说笑声,老原的咳嗽声,老安往菜园里泼水的哗啦声,豆嫂来送货时和老安的叙话声,老安炒菜时勺碰锅的叮当声……擦了把脸,出屋,清冷的春天空气含着隐隐暖意,玉米糊糊粥的香味儿扑面而来。
  有些意外。昨晚简单洗漱后躺到床上,浑身酸软。这么一通忙,很累,搁在以往,累是累的,可并不意味着能睡着。恰恰相反,累和失眠这两件事在我这里不仅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