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90字。
甘肃省张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悲剧,无论是悲剧的成分、悲剧的结局、悲剧的人物等方面,都与西洋悲剧不同,说明它的理论也不一样,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我国的悲剧,从悲剧成分的构成特点看,一般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悲和喜似两根藤萝,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波澜起伏,层层递进,成了一种常见的结构特色。这一特点,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
我们说中国悲剧的结构特征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规律(尤其体现在爱情悲剧中)。从这一点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规律时,我国的悲剧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在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悲喜交集;结局往往是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但是,情感的发展层次,仍有脉络可寻。两者的情感结构方式,大致可以这样来表示:
西方悲剧:喜→悲→大悲
中国悲剧: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当然,以上只是示意性的一般规律,并非所有西方的悲剧和中国的悲剧都是如此。
尽管莎氏的悲剧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在西方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近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摘编自《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
材料二: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地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物命运方面,西方悲剧只写悲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
B.西方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是突变性的,且情感发展层次并不分明。
C.材料二列举《赵氏孤儿》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在域外文化界引发争议。
D.西方悲剧中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主角,而中国古代戏曲则与之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在体现“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这一规律时,有着不同的特征,不能因为两者有近似之处而否定其各自的特征。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认作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其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阻碍了我国戏剧创新。
C.西方悲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如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市民悲剧,这表明西方悲剧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D.中国古代戏曲中有些作品符合西方悲剧结尾“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如《梧桐雨》《汉宫秋》等。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悲剧中的小人物 B.中国古代有无悲剧
C.论《窦娥冤》的艺术价值 D.西方悲剧的“科学标准”
4.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王国维这样说的理由。
5.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悲剧的民族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