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390字。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大一统”一词的明确提出是在汉初,《春秋公羊传》用“大一统”来解释《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然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是公羊学派为终结乱局、重建社会秩序而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对历史发展方向所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对先秦天下一统观念的精炼总结。
②随着周王朝的建立,中国人产生了明确的“天下”观念。“天下”的观念一开始就是和追求与认同统一的观念相联系的。周人的“天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中心向四方逐级扩展延伸的圈层结构,是一套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周人对天下一统的构想。然而,随着世代推移,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分封制的脆弱性愈发明显。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大为衰落,周天子虽仍名为天下共主,实质上已无力统辖各诸侯国,天下日益走向分裂。战国时乃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人民生活在巨大的苦难之中。同时周边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形成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局面。
③如何挽救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如何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如何解决日益复杂的民族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张。诸子或主张武力统一,或反对武力统一,或强调“仁道”,或强调“修政”,但他们显然都认同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归于统一,认为结束战乱纷争、安定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统一。同时众多人才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实现“天下为一”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以说,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两百年间,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在思想层面已经逐渐形成,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
④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统一,其统一的版图规模亦远远超出原来七国故地。然而秦王朝尚缺乏管理统一国家的经验,又以苛政峻刑治国,很快被推翻。秦末乱局甫定,汉初又发生同姓王七国叛乱,国家分裂混乱的阴云仍然挥之不去。汉朝立国,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空前统一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胡毋生等人将《春秋公羊传》著之竹帛于前,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升华“大一统”说于后,《春秋公羊传》关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终于被汉武帝采纳,得到了实践,由此奠定了汉代的政治格局,进而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⑤“大一统”的“大”原来是一个动词,即推重推崇之义。“大一统”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重视国家的统一”,后来则衍生出版图、规模宏大之意。《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央集权。加强王权,明确上下分际,严格约束限制臣下的名分权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成为最高的价值、核心的价值。二是天下一家。夷夏只是文化的区分,文化落后民族在文化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渐进”,逐步摆脱落后面貌,共同走向进步。摒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向往一种多民族交融的统一。三是安天下之民。只有实行仁政的统一才能凝聚人心,国富民足才能长治久安。四是拨乱反正。当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时,“力能救之”的人应当积极起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恢复社会秩序。
⑥董仲舒应对汉武帝策问时又对“大一统”说进行了发挥。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把“大一统”定义为宇宙的普遍法则,又针对“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等妨碍统一的现象,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董仲舒认为思想不统一,政治上的统一是无所依靠的,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才会趋向于统一,老百姓才会知道遵循什么,社会才能稳定。
⑦近代以来,思想文化统一往往被说成是文化专制而颇受诟病。但客观地看,“大一统”国家需要一个具有导向性的主流思想。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格局下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进而以思想文化的统一维护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大一统”国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统一到哪里,就要找到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契合统一国家需要的思
1.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大一统”一词在汉初才被明确提出,但是其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
B.为了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主张“武力统一”“仁道”“修政”。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
D.“大一统”这一思想理论追求民族和谐、人民安乐,而不追求政治统一、疆域统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人的“天下”是一个由中心向四方扩展延伸的圈层结构,与“差序格局”形似,但内涵不同。
B.虽然诸子关于如何统一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只要统一,就能避免战争,实现国富民强。
C.董仲舒认 ,只有统一了指导思想,才能使国家政治上各方面趋向于统一,才能使社会稳定。
D.作者不认同把思想文化统一说成文化专制,而认为统一思想文化是“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之举。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汉代以前“大一统”的发展历程:“大一统”观念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萌发,_________,人们逐渐产生了与追求、认同统一相联系的“天下”观念;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稳定政治局面、使人民生活安定、解决民族问题,思想家们_________,《春秋公羊传》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主张,对先秦天下一统的观念做了精炼总结;秦朝_________的统一国家,“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实现了郡县、法令的“大一统”……
4.从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一统”中的“统”包含哪些层面?请简要概括。
5.文章末段引用杜甫、陆游、元好问等人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觉醒
老舍
身上带着秦岭上的黄土,老三瑞全①在旧历除夕进了西安古城,只穿着一套薄薄的棉学生装。
在这以前,他的黑豆子似的眼已看见了黄河的野浪,扬子江心的风帆,三峡的惊涛,与乱山中连茶叶都没见过的三家村。
对于他,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北平。可是,每一个地方都使他更多明白些什么是中国。现在他才明白,中国,有那么多不同的天气,地势,风俗,方言,物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