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860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化生命体”强调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内在连贯性,即文化的深层要素如同生命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它们并非无序累积或“硬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紧密联结、协调发展,形成严整有序的有机体,彰显出新文化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及开放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精神支撑,即习近平总书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都不赞成人是孤立的个体,前者从社会关系角度把握人的本质,后者将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中,二者高度契合。
  B.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是中华文明在不断更新和跨越中发展出的现代形态。
  C.基于文化的连续性和内在连贯性,文化的深层要素得以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严整有序、协同开放的新文化有机体。
  D.确定革命依靠对象是意识形态建构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符合中国国情,强化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个结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B.新的文化生命体“深植于中华大地”“在人民实践中涌现”,可见只要立足实践,就能真正实现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
  C.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应将其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来观照。
  D.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古今中西”交汇交融中,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第五段中提到的“更为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认知”的一项是(    )
  A.某教授提出以数字化赋能传统“文选学”研究,以功能日益强大的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的革新。
  B.在恩格斯看来,历史不是毫无目的的,诸多个体从主观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决定了历史的客观归宿。
  C.某学者指出,全球人权治理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根植于各国具体国情的人权发展模式,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
  D.社会质量理论认为,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发展红利需惠及每一位成员,让社会成员更具幸福感和创造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在“新的文化生命体”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前提和结果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弑君
  蒙福森
  成济跟赵枕两人是至交好友,平时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聊的都是心里话,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这天,两人在一起喝酒。成济喝多了,话特别多,聊着聊着,就提到了司马昭跟皇帝曹髦的事情。
  朝野皆知,皇帝跟司马昭不和。坊间传闻,司马昭早有废帝之意,只不过在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