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2540字。

  安徽省黄山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祓禊”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敌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祓禊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禊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水流觞”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祓禊”仪式,“曲水流觞”便是这一仪式的一部分。
  B.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此之前,“曲水流觞”是百姓相与为乐的方式。此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C.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D.“曲水流觞”在汉代是世俗欢娱的活动,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出现,则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源自兰亭修禊仪式,也暗合了孔子赞叹的曾点气象。
  B.古典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这体现了老子“曲则全”的理念。
  C.程式化景观在小型园林中的运用,体现了古人“芥子纳须弥”的空间艺术智慧。
  D.文章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对“曲水流觞”的理解,突出其在当今园林设计中的不合时宜
  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3分)
  A.南北朝梁国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B.《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C.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D.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春深》:“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曲水流觞”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5.“曲水流觞”的形式和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下文游人评价朱玉帆设计的南京九见堂住区是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灵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城墅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材料一,逐一分析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判断选项表述的正确性,涉及对细节信息的精准把握和逻辑推理能力。
  (2)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根据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考生需结合材料内容,对各个选项的说法进行判断,看其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推断,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综合理解和逻辑辨析。
  (3)本题考查对“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能力。需要考生理解“曲水流觞”活动兴盛时期的特点,再分析各个选项所引用的内容是否能反映这种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城翠翠
  谭仲池
  ①从边城归来,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眼前仍晃动着那根光泽裎亮的钢缆。它穿过船体上的铁环,横跨江面固定在岸边坚实的墩座上。我们上船后,一个苗族青年手持带有凹槽的短木棒,在钢缆上一卡一拉,船就顺着钢缆驶向对岸。
  ②“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