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610字。

  山西省吕梁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 
  纪红建
  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题记
  大兴安岭的夜,宁静纯美。
  看不到任何人为的光线,却时不时传来风吹林海的阵阵涛声,隐约听到百米之外阿巴河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宁静,这种纯美,令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我沉醉不已。
  “汪汪!”
  “汪汪!”
  ……
  深夜11点多,营区前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荡漾在茫茫夜色中。它们边叫边跑,边跑边叫,越叫越勇,越叫越凶……
  在奇乾中队的第一个夜晚注定无眠。
  这是2021年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是头一天从长沙乘飞机到达海拉尔的。第二天一大早,在相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我爬上越野车,赶往奇乾。近10个小时的行驶中,我们一直行走在茫茫的绿色海洋中。①奇乾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下辖乡,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而隶属于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的奇乾中队,不仅身处祖国北部边疆最前沿,还守护着我国95万公顷唯一集中连片的未开发原始林区。
  到达中队时,已是傍晚。晚饭后,中队指导员王德朋带我参观中队荣誉室。王德朋是个“90后”,戴着眼镜,帅气而又斯文。来自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的他,2008年考上北京林业大学的国防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兴安岭。在库都尔大队待了四五年后,他回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②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并义无反顾地来到奇乾中队。不少同学和朋友说他傻。
  荣誉室不大,但我却感受到它的厚重与分量。王指导员说,中队历史悠久,责任和使命重大。大兴安岭是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不仅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的寒风,还是巩固东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守护着“中国大粮仓”松嫩平原的粮食生产安全,生态价值特殊而重要。奇乾中队是1963年11月成立的,由解放军骑兵团改编而来。③从成立之日到今天,在大兴安岭守护了大约22000个日夜。中队守护的这95万公顷原始林区,如果按中队人数平均算下来,每个人的防火区有两万多个足球场那么大。可以说,在这里,队员常年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与寂寞抗争。离这里最近的乡镇是莫尔道嘎镇,有150多公里;这里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白雪皑皑。
  冬天挑战的是生存极限,夏天则考验着打火水平。什么是打火?其实就是灭火、扑火的意思,但队员们都习惯叫打火,叫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带劲。
  “打火一定很危险吧?”我说。
  王指导员平静地说,和平年代,打火就是“战争”。“我们手里虽然不拿枪,但是拿着打火用的风机,这就是我们的枪。打火是森林消防队伍存在的意义,虽然我们是那么渴望没有火灾。”林火迅猛,火在树冠上燃烧,火头往往有十几米高,借着风势,从一棵树烧到另一棵树,在林子里肆无忌惮地游荡。④队员们抵达火场后就立即开始打火吗?不是的。风大、温度高的时候,火势最猛,这时候一般不直接打火,因为火势难控制,危险性很大。怎么办?马上观察地形和天气,预测过火面积,确定建立隔离带的位置。队员们则根据指令,砍倒林木,挖地壕,打出隔离带,把大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啥时候向“火魔”进攻呢?往往在风力变小、气温下降时开始。老队员组成尖刀班,冲在前面,背着风机打火头,年轻队员则跟在后面清理余火。
  在火场,“扣头”是最动听的一个词。“扣头”的意思是分布在不同火线的队伍实现碰面,这意味着队伍完成了对火线的合围,火势得到了控制。火场上,对讲机中“某某中队注意,前方多少米是某某中队,马上实现‘扣头’”的声音传来时,大家就知道,终于能从火的地狱回到温暖的人间了。
  季夏的大兴安岭,晚间有了丝丝凉意。毫无睡意的我,披上外套,走出接待室,向营区大门走去。
  刚才激烈而凶猛的狗叫声渐渐平息下来,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宁静。
  快到大门口时,哨岗的一个消防员站着挺拔的军姿,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也习惯性地回了一个军礼。我曾在北方当兵12年,离开部队已有12年了,但很多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可能今生都无法改变。
  “老师也当过兵?”
  我微笑着点头。
  “我们是战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以“狗叫声”打破宁静,突转氛围,增强悬念感,吸引读者阅读;并在后文点明原因,意在突出边区军营生活的凶险。
  B.文本一中哨兵第一次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主要是出于军人的纪律素养;第二次又回敬军礼,则主要源自战友间的情感共鸣。
  C.文本一中作者如实地记录眼前所见——队员们打火“扣头”及和呆瓜的亲密相处,生动的细节体现出其创作具有“行走”的鲜明特点。
  D.对于大兴安岭的认识,文本一中作为军人的王指导员,只知守护大兴安岭尽天职;文本二中纪红建还关注时代性,认识到其生态价值。
  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属于背景资料介绍,指出奇乾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后文讲述队员们的工作生活等内容做了铺垫。
  B.句子②将王指导员的选择与周围人的看法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能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和价值的思考。
  C.句子③综合运用数据和类比来增强真实性,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包身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
  D.句子④用三次设问推进叙述,辅之插图,使整个灭火过程紧凑有序,且具象化,有利于与读者互动,避免平铺直叙。
  3.为什么“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4.文学小组拟将文本一《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编入校刊,就发布的栏目展开讨论,请你从以下两个栏目任选一个并说明理由。
  A.青春赞歌B.生态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你阅读或写作时,你是否听到了自己脑海中的朗读声?绝大部分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这种“脑海中的声音”时刻陪伴着我们,偶尔还会转化为语言,令我们脱口而出。
  这是为什么呢?
  在英国《卫报》的帮助下,我们把超过1500人作为样本,询问他们在阅读时是否在脑海中听见小说角色的声音,大约五分之四的人承认听见了声音。七分之一的人说,那些声音和人真实说话的声音一样生动。一些读者说,他们很早就会主动地为角色创建声音:“通常在故事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