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4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
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先民及历代服饰文化的先行者与创造者,在服饰材料方面,搜尽多种动植物,以超乎想象的智慧与耐心,将皮毛、枝条化为绕指柔。葛麻的发现与驯植自有其厚重的积累,而蚕丝的发现与创造更是为人类谱写了一首伟大而响彻古今的乐曲,从而建构了与异域先民创造的棉花文化圈、皮毛文化圈、亚麻文化圈互补的丝麻文化圈。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叙述格局中,服饰材料的探索、发现与完整巧慧的工艺过程,不只是客观外在的物质罗列,而且是渗透着温馨情愫的人文意象。
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逐渐被麻纤维替代。随着丝、麻、裘等新材质的发展,葛渐渐成为平民之物。到了唐宋,人们甚至把获得官职称为“释葛”。对葛麻所织褐衣的唱叹,往往就是平民情怀的抒写。《诗经•采葛》中的男子对心仪的女子一往情深地唱叹:“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服饰材质也延伸到了动物。从工艺层面说,因皮革鞣化技术的出现,兽皮的美观性、舒适性得到空前释放,从而确立了其真正成为衣装的可能性。从心理层面说,皮装在身从远古的炫耀到今日的羞怯,也有着以兽为神、以兽为役、以兽为敌、以兽为伴乃至以兽为友的多样性历史迁延。考虑到兽皮获得不易的珍稀性,加之图腾神圣的铺垫、官方的垄断,它的社会地位超拔而起,在一定时间段曾成为梳理社会秩序与文明、象征层级的高端符号。周朝曾专设“司裘”和“掌皮”之官职。在这时,“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裘之裼也,见美也”(《礼记•玉藻》),成为常态与共识。
如果说葛麻,异域或许有之,而丝绸,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服饰文明独有的贡献。《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得简洁且神奇:“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欧丝即吐丝。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所著《博物志》记载:沿里海及西梯亚洋海岸线东北行,即抵赛里斯(意为丝国,即中国)。其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在树上,取下后湿于水,理之成丝,织成锦绣,贩运至罗马,贵妇人做服饰,光彩夺目。
史载凯撒大帝因为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绸袍多层而仍能清晰地看见肚脐而引起满堂轰动。东汉刘熙《释名》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于其价如金。”况西行数万里,出口到罗马,早就贵于黄金,甚至被视为国家衰败的象征。罗马元老院多次以法令禁穿丝绸。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把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交通网命名为“丝绸之路”。
相比丝麻来说,棉花属后起之秀。众所周知,葛麻是半长纤维,丝是长纤维,它们都有悠久的纺织史。而棉花是短纤维,入境时脱籽、弹松这两道工序在丝麻古国史无前例,其织物质量远劣于丝麻,成为影响推广的瓶颈。差不多到宋末元初,黄道婆出现后,才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从此棉花才可与丝麻抗衡。于是我们知道了《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述并非织棉布之声;唐代《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游子衣也不是用棉布缝制,慈母手中也不是细细的棉线。
服装款式方面,我们的先民奠定了一种服饰结构模式,即缝合型结构。着装看似感性,虽为生命个体呈现,却极具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共性依存。笔者认为魏晋风度服饰的三重境界,或可成为人类着装的普世模式,它着意呈现的就是人的自觉与衣的自觉。
其一曰严装。魏晋时代的严装是人体美饰,涂脂抹粉,华衣美服。这种热衷与讲求,是从美化人体自身、对自身生命的珍爱与欣赏的角度出发的。
其二曰粗服乱头。阮籍在光天化日之下露头散发,宽衣大袖,袒胸箕踞。这既不符合世俗礼法之美,也不是前一阶段所推崇的容貌之美,而是得到褒扬的超尘脱俗的仪态。
其三曰淡装。陶渊明辞官为民,脱掉冠冕着素装,他的服饰自然平朴。同样是突出了人的欣赏,但他更自在,服饰的平淡如同他的隐身山林,既在不随流俗中展示了人格的高昂,又那么自然随意,平和谦冲。
(摘编自张志春《云想衣裳花想容————衣冠古国的创意与践行》
材料二:
“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在我国流传着黄帝的妻子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的古老神话。近年来,郑州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汪沟遗址的相关证据的发现,将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照进了现实。在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原地区以双槐树聚落遗址为核心的古国迎来了发展的繁荣阶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先民积极开拓服饰材料和服装款式,建构了丝麻文化圈,并奠定了缝合型这一服饰结构模式。
B. 基于皮革鞣化技术的出现和图腾崇拜的铺垫,周代开始以皮裘为衣,当时诸侯们尤以穿皮裘为贵。
C. 早在秦汉之前丝绸就已出口海外,后形成陆地、海上两条线路,《博物志》的内容可为此提供依据。
D. 因丝绸制作颇费功夫,其价值等同黄金,在罗马甚至贵于黄金,罗马元老院曾多次明令禁穿丝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服饰有关的情怀抒写、桑蚕神话传说不仅印证了我国古代服饰材料的发现与工艺,还蕴含着人文意象。
B. 纤维长度影响织物品质,纤维越短,织物品质越差,所以织物质量劣于葛麻和丝的棉花推广难度大于二者。
C. 丝绸虽然在中国出现时间最晚,但比其他材料更柔韧、有光泽,兼具散热和保暖双重属性,广受大众喜爱。
D. 双槐树遗址中丝绸相关文物的出土与发现,证明了我国仰韶先民此时已经掌握了炼染等较为成熟的技术。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对服饰材料的探索,又介绍了魏晋风度服饰的三重境界。
B. 材料一举《木兰诗》《游子吟》中的诗句指出诗中涉及的织物并非棉布,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C. 材料一中《博物志》的“贵妇人做服饰”,佐证材料二中的“成为那里不可多得的珍贵面料”。
D. 材料二通过介绍我国丝绸的历史探寻服饰起源,其中多援引考古发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到“丝绸之路”,二者论述 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阅读材料一,判断以下所写服饰属于哪重境界,并说明其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①刘兰芝: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②宋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人尹
葛亮
尹师傅并不是南京人,他老家在江苏无锡。尹师傅捏泥人出身,被称为“泥人尹”。他非常重视泥人的层次,比方说“大阿福”,这种泥人虽然喜庆,但近乎批量生产,尹师傅说叫作“要货”,是为讨生计而做,不入流的。而作为一个创作型的艺人,关键在于能不能做“细货”。这“细货”按传统应取材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做这一类,人形雕琢完全来自手工,姿态性情各不相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