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8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理群
①本文所想讨论的这个题目,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设想说起。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思想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若二者具备,则可以为20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但这有着浓厚的折衷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在诗中吸取“新名词”,而且要吸入西方的“新句式”,对句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作为“古风格”的核心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而这正是梁所不能逾越的一步:在他看来,打破了“古风格”也即传统诗词的格律、韵味、风格,就变成“非诗人之诗”了。正是为了维护“诗人之诗”,梁启超后退一步,把他的“诗界革命”的理论设想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里引人注目地取消了“新语句”的目标,也就是只在一定限度内允许“新名词”的引入,而拒绝对传统诗词的句法以至整个格律的任何变革。而在抛开“新语句”,对“新名词”又加以限制以后,对“新意境”的追求,就与古代诗人“诗意的翻新”没有实质的区别,自然也就削弱了“诗界革命”的革新意义,它的实际成果也只是在传统诗词范围内,吸收了若干新名词,也局部地开拓了一些新意境:这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他的朋友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他们的理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胡适在他的具有纲领性的《论新诗》里,明确提出以“形式变革”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以“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在诗歌变革方面也是强调以“打破旧格律,引入新文法(即“新语句”)”为突破口,主张“推翻词调曲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实际上就是提出要抛开传统诗词形式(格律,韵味,风格),按照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的内在要求,另起炉灶,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自由诗体。五四那一代人是把“创造新诗”作为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场“攻坚”的硬仗来打的,就连鲁迅这样的自称“不喜欢做新诗”的小说家,也“打打边鼓”,参与了新诗的创造,以示助阵。先驱者们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试验;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闻一多才说,它不仅“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世纪底时代精神”,这就是说,一种有异于传统诗词的“新诗”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形态,并且为中国社会与读者所接受。不管新诗在产生的起始时期,及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议论,但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却是,现代新诗确实提供了为传统诗词所不能包容、代替的新的诗歌美学思想,为现代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可能性。它已经是中国诗歌史上,既不能拒绝、否定,也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动摇的了。
③既然新诗是在传统的巨大压力与反对中冲决而出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传统诗词相对立的姿态,就是不可避免与可以理解的。所谓“新”与“旧”的对立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发展,传统诗词(旧诗词)与新诗在文学(诗歌)结构与读者接受中所占的地位,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诗由不被承认的边缘性文体变成中国诗歌的主流与正宗,旧体诗词则由中心走向边缘,并面临不被承认的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以后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中,旧体诗词创作几乎是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外,这就意味着,在文学史叙述中,再也没有它们的地位了。就是在一般社会心理,以至公众舆论中,写作旧体诗词本身就有“迷恋旧骸”之嫌,其社会交流功能不能不因此受到限制,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的(或小圈子内)的自娱与自遣。
(选自《诗学研究》)
1. 请根据本文内容为文章取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
2. 为了进一步理解第①段中的“折衷”这个哲学概念,小明查阅工具书并做了整理。以下笔记中与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最相关的一项是( )
A. 折衷主义要求采用不同系统的元素,不必将它们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中。
B. 折衷主义中通常没有确定的规则来规定哪些理论应该如何被组织起来。
C. 折衷主义强调借鉴多种理论、风格或想法来获得对主题的互补见解。
D. 折衷主义对不同元素的选取通常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长处或是偏好。
3. 下列对胡适诗歌变革主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胡适完全否定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思想,另立诗歌变革的理论体系。
B. 其主张立足“形式变革”,提出打破旧格律、运用白话文创造新诗体。
C. 鲁迅是其主张的支持者,积极参与新诗创作,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
D. 胡适认为新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与传统诗词创作彻底决裂。
4. 下列对“新旧诗词地位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旧诗地位变化的原因是新诗从诞生之初就与传统诗词形成对立姿态。
B. 新诗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性文体到主流、正宗的转变。
C. 旧体诗词逐渐丧失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社会交流功能被削弱。
D. 这种地位变化是中国社会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5. 胡适的新诗《蝴蝶》在1916年的中国诗坛引起了剧烈反响。请结合本文观点,评价这首新诗在当时诗坛的突破性和局限性。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于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