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0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
  B. 文章着重从乡土社会特征和人际关系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C. 文章在论证乡土社会的信用特点时,将乡土社会与陌生人形成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D.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旨在论证乡土社会对事物认识有其独特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B. “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习”得的礼俗。
  C. 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习俗无法应对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土”贬义的色彩。
  D. 在乡土社会中,一些生活方式会对法治社会产生了干扰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进程路上的绊脚石,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4. 根据原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①作者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的特性是(甲)___________。
  (2)②-③作者指出,由于空间上的(乙)_________和聚村而居等原因,乡土社会成为一个(丙)__________的社会。
  (3)④-⑦由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乡土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得以享有规矩带来的自由;而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信用,也让法律无从发生;另一方面,(丁)______________,人对彼此及其生长环境中的事物熟悉,但不太追究抽象真理,得到的只是个别性的认识,并以孔子因人而异答复“孝是什么”为例加以佐证。
  (4)⑧最后作者反思在(戊)______________中的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流弊丛生。
  5. 下列材料中的“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请结合文本观点简要分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之间(节选)
  茹志鹃
  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各随部队出发,于是我们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我这个才提拔的女上士,暂时就任事务长。我这边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