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70字。
浙江省9+1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先秦“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伴随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士”的出现。本来“士”在巫术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士”即“筮”,早期的士人可能是掌管祭祀礼仪的巫师。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也已经存在了。西周的士在官学中接受教育,然后在各级政府担任官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文化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②在西周礼仪制度中,礼首先是制定社会秩序、区分社会等级的。一般来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均为西周的贵族阶层。贵族的生活循礼而行,不过,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趋于衰微,于是礼乐的定规和惯例往往被漠视、被僭越、被践踏,此即“礼崩乐坏”。“礼崩乐坏”伴随着社会秩序的解体,其表现之一,便是“士”从贵族阶层跌落。士本来是最低级的贵族。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至尊地位旁落、诸侯国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等原因,致使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衰微,在这趋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士。大量的士从贵族降为平民,但士毕竟是“前贵族”,是谙礼乐、有知识的阶层,即便下降为民,社会地位仍然较高,是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③一方面是贵族下降,另一方面是( 甲 )。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贵族地位下降之后,私学随之兴起,使得平民也能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跻身士人阶层;二是由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各国在用人方面( 乙 ),于是平民亦能因出色才干而上升为士。这两方面导致战国时期士的数量急剧增大,甚至可以说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阶级。冯友兰认为,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贵族官吏,开始兴办私学,发表议论,传授知识,以维持生计。“士”变成了“师”。这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的起源。
④春秋战国的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知识分子”。西周的士虽然也受教育,学六艺,懂礼乐,但他们主要是文化的守成者,而春秋战国的士则主要是思想的创造者。西周的士学习“六艺”,春秋战国的士尤其是儒家的士则进而学习“六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同者是“礼”与“乐”。儒者由于掌握古代经典文献,其文化水平自然与西周的士不可同日而语。士并不只有儒家的士。先秦诸子及其所培养的弟子都是士。张东荪说得有理:“我以为在周末时代,封建解纽,社会已乱。有心人想拨乱反正。大家的眼光亦不约而同集中于一个新兴阶级,即所谓士也。以为只有这个阶级能起来以后,方才有真正的办法。所以道家墨家亦都是对士阶级说话。不过各家都想把自己的道理传给士人罢了。”
⑤士之所以为士,至少有两个基本特征:表层特征是“礼乐专家”,深层特征是“士志于道”。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在春秋末期,诸侯和卿大夫对日益繁琐的礼乐已经相当陌生了,因此常常向流落于民间的士请教。不仅儒者是礼乐专家,墨家、道家、法家其实也懂礼乐。墨子认为儒家推崇周礼还不够古,与其取法周礼,不如取法夏礼。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管理员,“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所以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传说。墨子和老子都是从西周礼乐向后追溯。荀子思想通向法家,推崇“王霸兼用”。法家是将礼向前发展,使礼演变为法,故后世有“外儒内法”之说。总之,儒家思想与礼乐文化一脉相承,墨家、道家、法家思想也与礼乐文化藕断丝连。
⑥但“礼乐”是个综合体,具有仪式、技艺、制度等诸多层面。士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能掌握这些繁文缛节,而且能在文化和思想层面予以解释和发挥,解释和发挥的内容就是“道”。因此,士是与道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士志于道”,“道”大体上就是社会政治的理想或伦理道德的理想,而士的使命就是想
1. 下列对材料中“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是最低级的贵族,因此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趋势中,士首先遭受冲击,大量的士从贵族降为平民。
B. 西周时期的士主要是文化的守成者,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是思想的创造者,因此,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C.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学习六经,掌握了古代经典文献,因此,其文化水平自然与西周时期的士不可同日而语。
D. 士不仅能掌握礼乐的繁文缛节,而且能在文化和思想层面予以“道”的解释和发挥,因此士与道联系在一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的士是掌管祭祀礼仪的巫师,西周的士是各级政府的官员,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则大量沦为平民,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变迁,士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
B. 文章两次引用张东荪的观点,前者为了证明先秦时的士是范围很广的阶级,并不局限于儒家;后者为了证明无论在朝在野,真正的士都承担重要功能。
C. “士志于道”是士的深层特征、精神特征,这说明哪怕一个人不是贵族出身,不是“礼乐专家”,只要他“志于道”,那他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士”。
D. 文中多处使用“一般来说”“至少”“大体上”之类的限定性词语使文章表达更为严密,论述更为深刻,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
3. 根据材料第3段的内容,在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8个字。
4. 材料第6段以对比的方式,对“士人精神”或“士人风骨”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材料中说“陶渊明也被塑造为中国诗人的最高典范,这无非由于他完美地演绎了士人风骨”,请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城崎
志贺直哉
①我被电车撞倒受伤了,前往但马的城崎温泉疗养。医生说,只要没发展成脊椎骨疡的话,就不会有致命的危险。我总觉头脑还是昏昏沉沉,但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②沿着小路走,有一个散步的好地方。在清冷的夜晚穿行在秋天的山林,有着孤独又静谧的快乐。
③我常回想受伤的事情。若稍有差池,我现在就已经躺在这青山的泥土里了。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