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70字。
第11课《三峡》 第13课*《与朱元思书》
内容导航
【考点一:一词多义】
【考点二:文言文中的山水】
【考点针对演练】阅读篇目:《水经注•河水龙门》《入蜀记》《游龙山记》《水经注•江水》《水经注•黄牛滩》《宜都记》《夜航船》
提炼考点
★考点一:一词多义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要求: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章犬意,感受文言之美。要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文的韵律,并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领略山川风物之灵秀,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课文言现象丰富典型,集中呈现了如“绝”(隔绝/极)、“自”(从/如果)、“属”(连接/类)等高频词的多义性。通过对比两篇文本中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的含义,学生能直观体会文言“一词多义”的灵活性与规律性,在具体语境中深化积累,提升借助工具书辨析词义的能力,为理解文言之美奠定扎实基础。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文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或用法的现象。这是文言词汇的核心特点,因古代词汇量有限,一词常通过引申、假借等方式衍生多义。
示例(结合教材经典篇目):
【绝】(《三峡》)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水路被阻断)。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猿鸣声消失)。
"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极高(陡峭的山峰)。
【属】(《三峡》《与朱元思书》)
"属引凄异"(《三峡》):动词,连接(猿声接连不断)。
"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延伸):名词,类/种类(桑树竹子这类植物)。
【自】(《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在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如果不是正午/半夜)。
【穷】(《与朱元思书》)
"蝉则千转不穷":动词,穷尽/停止(蝉鸣不停)。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动词,走到尽头(探寻桃花林的尽头)。
三、常见考查形式
1.选择题:直接选择句中加点词的正确项;或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词语意义/用法是否相同。
2.填空题:直接解释句中指定词语的含义;或根据语境填写词语的正确义项。
3.翻译题 在翻译句子时,必须准确译出该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四、答题思路
1.回归语境,紧扣句意: 牢记“词不离句”,结合上下文推断最贴切的含义。常用思路:“该词在句中指代/描述……,故应取‘X’义(如:断绝/极/独特)”。
2.联系积累,迁移运用: 回想课内学过的该词常见义项(如《三峡》中“绝”的多种含义),进行比对筛选。
3.分析语法,定位词性: 观察该词在句中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及搭配关系,判断词性,缩小义项范围(如“之”在主谓间是助词,在动词后是代词)。
4.规范表述,直译优先: 解释词义或翻译时,优先使用准确、简洁的现代汉语对应词。选择题善用排除法。
五、答题术语
“此处作[动词/副词/连词等],意为[释义]”;“与[课内某例句]中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