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30字。
高一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学习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 
(1)广泛阅读中外名诗。 
(2)诗歌鉴赏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读。教学中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 
如:①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载体。比如《雨巷》中创造了两个中心意象:“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悠长”“寂寥”,诗人在其中“独自彷徨”。这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丁香”般的“姑娘”——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从这里飘过,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美、爱、理想和希望的企慕与追求,以及没有着落时的迷茫心境和空虚幻灭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我们知道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2﹑对于意象,我们要注意它的如下特点: 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运用的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③意象要鲜明、有力。意象的形成:物象——形象——意象。 

②要知人论世,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进一步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也要注意背景与内容又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  
如果脱离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去鉴赏诗歌,那是毫无意义的。有些诗歌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本就不好理解,如闻一多的《死水》、穆旦的《赞美》等。但一般的考题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写作背景,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很多诗歌都标明了写作日期,我们就可以从诗歌的写作日期去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且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诗歌中描写的内容进行思考。如在赏析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应该联系后面的写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去思考。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中国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③要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写作技巧包括: 
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