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课时,约18000字。
近体诗六首(精)
草木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近体诗的格律,学习《山居秋暝》,鉴赏诗歌如画的意境,了解作者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②都写了听众的反映,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曲调的艺术效果。 
不同点:①《明湖居听书》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而《琵琶行》则是以声喻声;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而《琵琶行》则妙语点睛,既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又写出了诗人听出的“情”。作者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2.分四人小组交流写对《青藏高原》这首歌的描摹。 
二、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两首唐诗。 
三、解题 
1.名称: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即我们所说的格律诗,绝句中也有近体诗。 
2.以《山居秋暝》为例介绍格律: 
投影: 山 居 秋 暝 
王 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押OU的韵) 
①句式整齐:律诗每首八句,可分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分五言和七言。 
②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如《山居秋暝》。对仗的兩句,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③音韵铿锵: 
A.平仄规定: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见P31体式)每联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上联的出句与下联的对句相粘。 
关于平仄:古音为“平、上、去、入” 四声,其中“上、去、入”为仄声;今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声。古音中的“平”变成今音中的“阴平、阳平”“入”声变成了今音中的“阳平、上声、去声”三种声调。这叫“入派三声”。 
B.押韵规定: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如《山居秋暝》。
④节奏感强:“五字句”有三个停顿,可切分为三拍,即:“221”式与“212”式;七字句有四个停顿,可切分为四拍,即:“2221”式和“2212”式。如《山居秋暝》、《登高》。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课文中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登高》《蜀相》《锦瑟》《书愤》是七言律诗,《石头城》是绝句。
3.与古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 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都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