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00字,含学习指导、教材分析、优秀教案、课后练习。
近体诗六首  教案
《近体诗六首》学习方法
近体诗在唐代定型以后,因其篇幅短小,题材宽阔,格律严格,语言凝炼,深受诗家喜爱,很快成为古代诗歌具有代表性的诗体,本课所选八首诗重点突出,有较强典型意义。 
一.课文悟读 
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通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诗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李、杜、白相媲美。因此,要体悟唐诗及部分宋诗的美感,就必须牢牢把握个中三味。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如果以此观照,则《山居秋暝》《石头城》偏重于物境,《登高》《蜀相》《锦瑟》偏重于情境,《书愤》偏重于意境。但是,这样的划分实在太过机械琐碎,因为在一首诗中,三境常常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不可能在具体品读诗歌的时候作如此理性的条分缕析,否则诗趣尽失。其实,我们在吟诵近体诗时,如果能够把握作者是如何在客观景物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或者说是如何做到境意相合情景交融,我们就算品味到了一首诗的意境。 
“气象”。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讲景物用“气象万千”,指自然景物的多种变化;讲人物用“仪态万方”,指人物风貌的无美不备,并不限于“庄重”。但无论是“气象万千”,抑或“仪态万方”,都有一个适宜的问题,只有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风貌,才是美好的。用周振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那末用气象来论诗,不光指描写景物,也指描写人物和社会各种情态,要写出无美不备的情状,写得光彩照耀,气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