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陈奂生上城》教学指导与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1.本文的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那么,作者所说的“因袭的重负”指的是什么呢?
2.《陈奂生上城》描写了一个片段的“故事”,然而这个带有苦涩的幽默的“故事”,却活生生地写出了陈奂生“这一个”,以至时隔多年之后,我们还难忘这个昔日“漏斗户主”“悠悠上城”的音容笑貌。之所以难忘,就在于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做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现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其实,类似的人物在一些大师的笔下已经写过,《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与陈奂生上城的格局,有某种相似之处。你觉得这种相似是什么?两者又有何不同?
3.高晓声说:“联系——也许是文学创作中揭示人物本质的极好方法。”所以,他把“落后”的农村和“先进”的城市联系起来;把有翻身感的农民和复出的领导干部联系起来;把农副业生产和自由市场联系起来,让一个刚刚填饱肚皮、刚刚站起来还没有立稳、自尊而又自卑的“漏斗户主”上得城来,闹出大笑话。高晓声在这里所说的“联系”,其实就是“对比”。巴尔扎克说过:“从两件最平凡事物的对比中”,可以“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你能体会出其所起的作用吗?

【重点难点讲解】
1.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注意领悟小说的主题;(重点)
2.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鉴赏这篇小说时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民群体。
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写法时,可以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在比较中把握特点。
【鉴赏指引】
1.鉴赏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描写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对他们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这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