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有26张。从赏月引入学习,分析课文细致。有教案和学案,各2460个字和3160个字。
《月迹》教案
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中  查益鸿
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由月的种种名称导入
1.请你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其他: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师: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在不同作者不同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3.检查字词(略)
二、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文章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滩月”,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并写出每一处月亮的特点。
(“镜中月”:是“长了腿的”。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 —“全没了”
“院中月”:是一轮圆月,月光明亮皎洁。星星少是月色明亮的标志,能看清月亮里的东西月亮皎洁的标志。
“杯中月”:“酥酥地颤”的满圆月
“河中月”: 水中映月,天水一色
“沙滩月”: 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一颗印章。)
3、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盼望”——“失望”—— “羡慕、嫉妒、争执”—— “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
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在孩童的眼里月亮代表什么
《月迹》学案
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中  查益鸿
走近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小说集《兵娃》《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富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晰自然。
预习提示: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基础知识
1、  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气(      )  玉砌(     )      锨刃(    )       掬着沙儿(     )
踪迹(      )    粗糙 (    )      清晰(    )       酥酥地颤(     )
shū(     )忽     jí(    )妒       争执(    )       面面相觑(     )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时代)作家。
3、本文多用叠词,一切就着孩童的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真童趣。熟读课文,填空:
(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       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            的,           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           的桂树,         的枝,        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       的骨朵儿了。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         的         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
感知课文
1、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2、文章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滩月”,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并写出每一处月亮的特点。
“镜中月”
“院中月”
“杯中月”
“河中月”
“沙滩月”
3、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