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备教策略
河北焦作市第一中学 党红英
●教材解读策略●
中国戏曲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集中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其重点是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的高二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很大程度的障碍,因此,备课时老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整合必要的解读文本的知识点,在文本学习之前教交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元杂居、明清传奇的基本要件。
2.古代戏曲中唱、念、做、打的基本常识。
3.古代戏曲的语言特点。
4.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5.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汤显祖的基本介绍。
6.整部作品的情节简介。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本单元所选作品皆是文质兼美之作,其评议更是古代戏曲评议的典范。教学中应着重品曲词的优美曲调,修辞手法的灵活多样,认真体会和揣摩语言的情味和表达效果,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吸收借鉴这些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对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对古代戏曲评议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鉴赏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说白和科介。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说明,主要用来提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三者各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交相配合,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鉴赏戏曲语言主要是鉴赏人物语言并以鉴赏曲词为主要任务。
与古代诗词的语言相比,古代戏曲的语言更为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古代戏曲具有以“曲”为形式的诗剧的特点,其曲词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代白话词语,注意掌握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注意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语言特色。如关汉卿《窦娥冤》的“本色”:凝练而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节奏感强的唱词,浅近通俗的元代口语,让人感到流畅自然,生动形象;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的“文采”:曲词文雅工丽,细腻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汤显祖的《闺塾》的“艳丽”:典雅的笔触,艳丽的语言,描景画人,让人在欣赏中享受身心的愉悦;孔尚任《哀江南》的“慷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直抒胸臆,慷慨悲歌,大量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更是使强烈的亡国之痛直逼肺腑。课文中的词曲鉴赏不必贪多求全,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古代戏曲还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奇特的构思,来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从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借景抒情的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有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窦娥冤〉〉通过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表现了其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西厢记〉〉不仅善于借助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描写人物,而且善于借助特殊的生活氛围描写人物,不仅使读者看到人物,而且看到人物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人物对那些景物有关什么样的感受。〈〈长亭送别〉更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情因景生,景由情现,与主人翁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牡丹亭〉〉中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的超乎寻常的经历与爱情,有力地揭露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道统的虚伪和残酷,充满瑰丽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艺术魅力。〈〈哀江南〉〉七支曲子,支支写景,真切地再现了南京城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产生了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总之,鉴赏古代戏曲,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品味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借景抒情来欣赏古代戏曲所表现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