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800字。
2007年高考考前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专项训练
安徽省歙县二中  程鸣  邮编245200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①,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③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⑤踞肆⑥,意气端重,若有以服⑦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释】①殇:未成年而死。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湍:急流。④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⑤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⑥踞肆:傲慢放肆,这里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⑦服:佩服,这里用为使动。
【作者档案】苏洵(一OO九一O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苏洵年青时屡试不第,就把自己以前所着文字付之一炬,闭门苦读,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苏洵四十七岁时带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将他所写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由此文名大震,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后任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他写《六国论》,分析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向敌国供奉实际上是增强敌人的力量而削弱自己的力量,委婉批语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他还写了《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反对大地主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苏洵的文章笔力雄健,议论锋利,善用比喻,语言明畅,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收入《嘉佑集》,并修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之生,或孽而殇                        孽:树木的嫩芽
B.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汩:沉没
C.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                  濆:水边高地
D.任为栋梁而不伐                          任:职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B.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①而有斧斤之患。          ②则其最幸者之中
D.①而有斧斤之患。          ②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作者对“木之生”惋惜的一组是        (     )
①或孽而殇,或拱而夭  ②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③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   ④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⑤强之以为山  ⑥为樵夫野人所薪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木假山记”,但作者并没有泛泛地交待木假山的制作经过,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是借欣赏木假山,触景生情,展开想象,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B.作者叙述家中的木假山的三峰,从侧面衬托出木假山的来之不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调“木之生”的恶劣环境。
C.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④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