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30字。
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融入语文课堂
甘肃省小屯中学  栎类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主体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以前人的独立自主的,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这里的“内心”即主体意识,“行为”即主体能力,两者共同构成整体人的完整内在素质。因此,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现代教育中,如何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摆正位置,师生和谐互动
首先,建构平等对话空间,让学生做真正的课堂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始终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教学的受众——学生,应与之处在同等的位置。这“天平”一旦失“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当语文教师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师长架子,那么也就脱离了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平等的对话,师生互动就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其次,建立激励评价机制,为学生赢取自我表现的自信心。既是“教练”又是“裁判”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除了做好一名传授语文知识的“教练”外,在学生眼中更应是执法公正的“裁判”。他所做出的任何评价让学生信服的同时,还应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引导会让学生抱着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语文。语文教师有类似的经验: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语文的学生,会比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语文学习感到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而富有成效。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他们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