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19张,教案约2450字,同步练习约4790字。
扁鹊见蔡桓公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4、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小组讨论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
二、教学内容
活动一:“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课文朗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活动二:“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活动三:“我会析”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 鹊 蔡 桓 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
22.扁鹊见蔡桓公
伴你梳理
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1)立有间(jiàn) (2)腠理(còulǐ) (3)桓(huán)侯
(4)旋(xuán)走 (5)汤熨(yùn) (6)骨髓(gǔsuǐ)
2.理解词义
立有间:站了一会儿。
讳疾忌医:不肯说出自己有病,怕去治疗。讳,隐瞒。忌,怕。
君有疾在腠理:你有小毛病在皮肤里。疾,小病。
君有病在肠胃:你有大病已进入肠胃。病,大病。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
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意思是:把这作为功劳。
居十日:停留了十天。居,停留,经历。
不治将益深:不治疗要更加厉害了。将,要。益,更加。
桓侯不应:桓侯不理睬。应,应答,理睬。
望桓侯而旋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了。
故使人问之:特意派人去问他。故,特意。使,派遣。之,代词,这里代扁鹊。
汤熨: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
及:达到,够到。
所属:管辖的范围。属,管。
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问(你的病情)了。臣,我,封建朝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是以,因此。请,问。
索:寻找。
遂:于是,就。
无请:不(再)询问了。
3.知识点
(1)寓言背景。韩非运用这则故事作为论据,是来解释、论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韩非在引用这则故事之前,写了这样一段文章:“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众多)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大是由小形成的,多是由少积累的,难是由易引起的,因此必须防微杜渐,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而《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蕴藏了这一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