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80字。
《隆中对》复习教案
白露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乐毅 诣 蹶 沔 沃 胄 恤 戎 箪。
(3)掌握下列文言词语:躬 器 就 致 顾 诣 屏 猖獗 挟 殆 将 则 信 然 用
(4)掌握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短语:智术浅短 度德量力 思贤若渴 民殷国富 箪食壶浆
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逐字逐句疏通课文。(3)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
3.情感目标: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整 体 把 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温 故 知 新
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音zuò),是晋朝人,史学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对”是回答应对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 伸 ”申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 以 ”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看)
2.凡三往 (凡 古义:一共 今义:凡是;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