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30字。
《中国当代诗三首》备课参考
●课文鉴赏说明
错误
一、诵读提示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流传甚广。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整个诗读来凄美幽怨,诵读前,应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它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对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解读。一种意见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少女的心扉是紧掩的,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时错过惊艳的回眸,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骑马走江南的“我”才是主动者。“我”透视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不但知道女子此刻在寂寞中等待,更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因此,“我”极可能就是女子日夜盼望的“归人”。“我”骑马来了,对她而言这蹄声是美丽的。然而,“我”只是过路而已,“打江南走过”,并不停留,她自然会失望伤心。由此可见,“美丽的错误”不是诗中女子的原因,而是“我”一手造成的,“我”捉弄了她的感情。上述两种解释各有道理,将它们相互参照补充,可以丰富和圆满诗作的蕴含。
三、鉴赏要点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都可找到这首短诗的影子。中国闺怨诗一向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甚至以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中国读者心中亲切的联想。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是其创作特色之一。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鲜活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作者还运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帏”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致橡树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