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4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第一单元
  950     邮箱:9509@163.
  教学班级 213班217班 执行时间 2009年月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第一,“新”在形式方面,即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第二,“新”在内容方面,即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新诗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充分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更是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和外国诗歌的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本单元选编了四首比较典型的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概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其中一首比较特殊的现代诗,它的形式是古典的诗词形式,内容却是现代人的情怀。整首诗通过绘湘江秋景,叙战斗岁月,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雨巷》《再别康桥》可以说是新格律诗中的代表作品,诗人在格律方面有非常自觉的追求,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雨巷》充满了象征意味,表达了诗人有所追求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的心绪。《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桥秀丽迷人的风光,抒写一种如烟似雾的离情别绪。《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诗,主要追求抒情的酣畅淋漓。整首诗通过追述大堰河勤劳悲苦的一生,赞颂了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默默奉献、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宽厚善良的崇高质量,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为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二、复习《沁园春•长沙》
  (一)复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人用词炼字的妙处。
  2 理解诗歌即景抒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 赏析具体意象,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抓意象。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园”是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叹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
  “长沙”是词的题目,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这表明本词的绘景叙事、抒情言志均与“长沙”这个地方有关。青年毛泽东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2 明了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工农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也日益高涨。随着革命随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却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右倾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5年深秋,军阀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抒写革命豪情壮志的词。
  3 梳理结构
  《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相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下阕着重抒情,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和远大抱负。全词以“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即“过片”),使上下阕结合紧密,浑然一体。
  从艺术角度看,全词上下阕由景到情,由实到虚,先描绘自然美景,后抒写诗人情志。全词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表达诗人和战友们心系祖国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4 感悟主旨
  整首诗通过绘湘江秋景,叙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三)艺术特点赏析
  1 咬文嚼字,其味无穷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迭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字写出了万山的远近高低,“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峥嵘”用来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壮丽的崇高美。“粪土”一词的活用,突出了“同学少年”蔑视反动派,敢于斗争的豪迈气概。
  2 绘景抒情,与众不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但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一扫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
  从选取的意象来看,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选取了独具特色的秋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