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00个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杜甫的这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在教学时,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从中品味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思。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2、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五、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公元761年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一个老人茅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老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用心聆听他的心声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